科学辩证法

欧阳军

 

一、哲学

    在汉语中“哲”是智慧、聪明和博学的意思,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人们通常都认为哲学是一种使人理性、让人摆脱蒙昧和无知的学问,但这并没有完全地表达出哲学的科学实质。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去伪存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是一种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与宇宙观,是关于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与认识的学说。人类自千、万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发展至今,都要同宇宙、自然界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发生联系,与此同时,人类社会自我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关联。人类不仅要认识和了解周围的宇宙与世界,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本身的状况与特性,人类会对宇宙、人类社会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哲学思考,而这些哲学思考被理论化和系统化之后就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宇宙观、文化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人们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会形成世界观、宇宙观、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宇宙、世界和人类本质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对宇宙、人类社会和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关系与联系的根本认识。每个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观,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种族和群体当中的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状况下,会有不同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观,哲学是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世界观、宇宙观、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宇宙观、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是方法论,用一定的世界观、宇宙观、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就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哲学观和方法论某种形式上的统一,人们就是在哲学观的指导下,形成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应该如何来处世的方法。人类发展至今主要有三大门类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其它种类的科学知识。哲学首先是门科学,哲学当中有很多不同的门派和分支,有各自不同的观点、理论和学说,同样需要来辨别对与错和去伪存真,同样需要在反复的实践当中验证和总结,同自然科学当中的科学实验一样,实践是检验真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中有许多错误的观点与认识,比方说地心说和伪精神分裂症理论等等,熟悉自然科学的人对此都比较了解,哲学当中同样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谬误和错误的观点,所有这些谬论和错误都应该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文明当中,被真理和事实给淘汰,哲学才能够因此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哲学和具体的科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性的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是从哲学观上把握整个世界或者某个事物;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具体的科学现象、门类和问题,对哲学当中的错误有验证和纠错的作用,是从各个具体的领域来认识世界和科学规律。同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哲学和具体科学同样都属于一门科学:哲学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思维本身,任何科学家都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在某种哲学的哲学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着自己的研究活动和科技创造;而具体科学可以用事实来验证哲学当中存在着的谬误,并且,能够对哲学未来的发展和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哲学可以用系统化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来指出具体科学研究当中存在的错误,能够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进行总的指引,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有益和催化作用;而具体科学对哲学有验证、纠错和孵化作用。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传统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而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本质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贯穿于哲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和发展始终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是本原的?何者为第二性,是派生的?这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哲学回答,就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在哲学史上属于所谓本体论的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第二方面所做出的哲学回答是论证世界可知与不可知问题,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范畴,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内在联系着的。第一个方面讲的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第二个方面讲的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只有同时把握这两个方面,并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全面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这个基本问题在哲学中的意义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恩格斯提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或神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学派’。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哲学史上曾有过所谓二元论,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质,二者各自独立,并行不悖。二元论者并不是独立于上述两大哲学派别之外的第三派别。因为二元论的主张不可能坚持到底,最后往往以臆想出的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质之上的本质-上帝或者神为结局,实际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二元论的哲学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它虽然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质,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并用神或上帝把物质和精神两个本质结合起来,所以坚持二元论的观点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实际上也必然倒向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到世界是否可知,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世界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认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一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他们把世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而认识世界只不过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还有一些唯心主义者,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不可知论者。驳斥不可知论的最彻底的方法是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世界,同时也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哲学基本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也就是认识和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理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扬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反之,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从主观意志出发,忽视客观实际,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其结果,必然要犯主观主义错误。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这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理论上的差异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唯心主义最初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远古的人类,当人们对诸如做梦、打雷、水旱灾害等现象不能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时,就产生了关于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想法,这就是原始宗教和唯心主义的萌芽。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那些脱离生产实践活动的思想家们片面夸大精神作用,夸大统治阶级的意志作用,并把它概括成系统的理论,这就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同大自然进行搏斗,只有承认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才能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种生产过程中认识了自然界并逐步认识了社会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经过哲学家们的提炼和理论化,就产生了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阶级根源。一般说来,唯物主义总是同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他们敢于面对现实,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同历史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唯心主义哲学则往往是同历史上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历史发展潮流相违背,他们为了维护和恢复其反动的统治,片面夸大精神作用,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在阶级社会里,唯心主义不仅仅是人们认识上受到某种局限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剥削阶级或集团欺骗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所以说,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对唯心主义又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因为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矛盾的世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会遇到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往往是精神力量、主观因素亦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它无限夸大、绝对化、割裂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列宁曾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终究是从人类认识之树,从人与世界的现实的关系之树上生长出来的,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或阶段,是人类认识之树生长出来的观念形态,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因此,对待唯心主义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对唯心主义的某些合理的因素和积极的成果应予以批判地吸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形态,表现为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第一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始物质’。如中国上古时代的‘五行’说,就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古希腊有的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原,万物离不开水,并由水演化而来;有的哲学家认为万物来源于火,又归于火。古代印度哲学则把地、水、火、风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普遍存在着直观性的缺点且缺乏科学的论证。

 

    第二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中世纪的漫漫长夜里,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处于‘冬眠’时期。在这之后的1416世纪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时,以人道反神权,以科学反迷信,是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一批反对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无畏战士。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英法等国有了较快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进一步繁荣起来,在这时期,唯物主义掀起了一场反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成为其中的主流,形成了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为代表的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以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战斗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成为当时比较彻底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也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哲学上可以高举唯物主义旗帜,但作为剥削阶级,他们的革命性又是有局限的。他们在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之后,就逐步地趋向保守和反动,在哲学上也走向唯心主义。以贝克莱为代表的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就是英国革命以后对17世纪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反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功绩,它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但其也有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自然界一切运动过程都用纯粹机械力学的规律和观点去加以解释。他们甚至把人也看作是一个机器,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人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弹簧’罢了。二是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它看到一个一个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是唯心史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们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因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或者叫‘半截子唯物主义’。

 

    第三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有许多派别,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态,即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都是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他提出‘理在事先’,认为在宇宙形成之前,就独立存在着‘理’,这个‘理’后来产生出物质的‘气’,而后‘气’又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来。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超经验的、永恒的‘理念世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着的‘绝对观念’,‘绝对观念’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都不过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自我认识’的阶段或环节。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类的意识和精神绝对化、客观化、神秘化,把它们看成是先于人类和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东西。

 

    与客观唯心主义不同,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东西。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在西方,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个人的意识作用,最后必然走上唯我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观具有直观性,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始物质’,比如火、水、土、风、‘元气’、‘原子’等等。中国古代的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是由客观的元气生成的,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这些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寻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当时并没有被科学所证实;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9世纪以前,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而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并得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的结论。这样就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它把在质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粒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仍然是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性;与此相关,也就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并且,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特别是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电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新的发现,规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在批判‘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言简意赅的物质定义,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列宁物质定义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世界上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或最基本的矛盾。列宁正是从这个最基本的关系或矛盾中,同唯心主义者针锋相对,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的鲜明党性。列宁的物质定义还表明,意识不过是物质这个世界唯一本原的产物和特殊的表现,决不能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质。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存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性。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和基础,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所以,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就是列宁的物质定义所彻底贯彻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而人一旦意识到意识自身并对意识进行模拟,便产生了‘人工智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独立自在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其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由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起源史上的质的飞跃。反应特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是‘物质的本性’的最普遍表现之一。随着物质演化史上原始生命物质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有着质的区别:非生物的反应特性都是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者转变为其它事物而表现出来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性的;非生物的反应特性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选择性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为了维持其生存而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不同程度的主动性。随着低等生物的发展、进化,出现了高等动物,也就产生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物质世界反应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首先,社会性的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一般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这是人同其它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正是劳动、实践。人类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有人类意识这种反映形式。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再次,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它的容量越来越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因为劳动和语言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的活动,离开了集体和社会,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会有劳动和语言,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就是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懂得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人的大脑是由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的细胞体多数分布在大脑皮层。人脑的神经网络具有‘等级式’的结构。最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的,复杂的职能则由大脑皮层来执行。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刺激,沿着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各个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复杂的意识过程。人脑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通常把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以外其它动物的唯一信号系统。人除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显然,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所特有的。人类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所进行的精神活动,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但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只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但人的大脑并非一块‘白板’,并非只是对外界作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的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反映者不能脱离被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意识,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其内容都是客观的,即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它们还受到人的主观状态(感情、兴趣、知识基础、思想方法等)的影响。第二,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主观性。第三,意识的创造性。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可以创造性地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本质中,还可能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并没有否认意识源泉和内容的客观性,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即使是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也毕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人的意识不管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神秘外衣,它归根到底有着自己的客观‘原形’。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的科学原理,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庸俗唯物主义。前者背离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就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简单化了,实际上是把意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从另一个极端和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了。

 

    我们已经跨入智能、信息起重大作用的时代,对意识的研究以及由对思维的模拟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成为现代科学和哲学探讨的前沿问题。研究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仅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也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类对思维的研究步入了新阶段,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电脑,即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正确理解意识和思维模拟的关系,是哲学意识论的重大课题之一。

 

    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客观地研究意识的本质,研究人脑的思维的机制,提供了大量新的事实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提供了新的论据和新的研究课题。人工智能作为机器是一点也不神秘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这种模拟的具体过程是:用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用运算器模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控制器模拟人脑调节各方面的信息,指挥其按各项指令正常运行;用输出器代替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电脑又以机器装置模拟人的神经细胞运动: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对信息接受或不接受是由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进行的,电脑相应具有接通或断开两种状态;人脑的信息传递利用神经脉冲,电脑则利用电脉冲;人脑的神经脉冲传递按‘有’和‘无’的规律进行,电脑则采取‘1’和‘0’的二进制加以模拟。这些机制表明,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不过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机器思维’,它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机器思维’同人类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一,机器人毕竟是机器,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类智能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其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电脑在解决问题时,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后果;人类智慧却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一般都会考虑到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其三,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电脑对任务的解决是机械的,它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人类思维则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进行发明创造。其四,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可见,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智能。

 

    总之,作为人类工具的智能机器,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甚至认为它可以超过人脑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构性,它表明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一切变化、运动、发展的载体,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只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表现形态;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内在的冲动力和活力,自己是自己的原因,不存在物质世界自身原因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原因。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也同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

 

    虽然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的世界观,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二者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它们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世界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既然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如实反映,是人类实践经验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总结,那么,它的正确性、真理性就必须用一切具体科学的发展来证明。科学发展提供的系统的事实,特别是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的理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等,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证明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科学的发展证明,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是十分复杂、无限多样的。每个特殊的物质系统都有自己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特殊运动规律,各个系统、层次及其规律又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物质世界。人类对宇宙即对物质系统及其层次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是永无止境的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绝对的过程。科学越发达,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和认识越发展,就越有说服力地证明整个宇宙是物质的世界。一切有关上帝、神灵存在的主张都是荒谬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些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关于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作用,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科学发展提供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第四,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劳绩”。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有机械的位置移动、简单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如何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是以如何回答世界的存在和本质是什么为前提的。在哲学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既可分别存在于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可分别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同时,在同一种哲学体系中,既可以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可以有形而上学的因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总是从属于即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体系的,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世界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存在和发展的。一方面,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坚持辩证法,批判形而上学,是为了真正地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使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也是为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离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离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有三种基本形态:“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哲学史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同时,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则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中国古代的《周易》、《老子》等文献中,辩证法的思想极其丰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段著名的话:‘世界是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永恒的活火’。列宁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绝妙的说明。同时,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某些唯物主义哲学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中的。在这个体系中,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他的哲学发展的顶点,于是,合理的辩证法思想也就必然为他的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是科学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四、科学辩证法和辩证科学主义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其它领域的知识体系,属于人类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科学的任务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理论系统的形式,来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它形式的科学这三大门类。自然科学一般是指研究宇宙和自然界当中,各种自然现象与事物存在、运动和变化形式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等;社会科学是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研究和了解人类社会本身的各种现象、状况与特性,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它领域的科学包括数学和“人创论”所提出来的“超意识”研究等等。而其中这三大门类还会有交叉或者因交叉而产生的科学。

 

    科学是物质发展到有智能生物后的产物。自然规律和科学真理能够独立的存在,但只有经过人类所认识和掌握的,才能够被称作为科学。科学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些阶段,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有可能还很不完善和完美,但科学和科技有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可能,科学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超意识,这种超意识不仅能够独自的存在,而且还能够自我产生出语言和思维,自我感觉和感知物质与意识等等,这种超意识所产生出来的语言、思维和意识,同自然生物(人类)所产生出来的语言、思维和意识,从结果上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同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一元论的说法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在科学主义当中,物质、意识和超意识是三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

 

    科学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在于:科学主义否认有神的存在,否认世界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科学主义彻底否定了创世论的说法,科学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或者智能生物,文明水平较低时所产生出来的错误观念,是蒙昧和无知的一种表现。科学主义认为科技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超意识”,即传统宗教所认为的神,人类当今所能够自我感知的“神”,通常都是由科学所创造出来的超意识—虚拟人类。科学主义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科学主义否认了意识的决定论和本原论,也否认了意识决定的一元论,科学主义否认了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这种说法;科学主义同时也否认了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科学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先于意识和超意识而独立存在,科学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无论意识和超意识全都后于物质的产生而存在,意识和超意识不可能先于物质的产生而存在,意识和超意识都没有绝对或者单向的对物质的决定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智能生物所创造来的超意识,归根到底是人类科学和科技的产物,超意识不是世界上一切万物的本源和创世主。人类的科学认识和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好地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科学主义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决定论,科学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是完全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同时科学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和物质决定论也是错误的,科学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能够独立的存在,科学主义承认有“超意识”的存在。科学主义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科学主义认为超意识能够独立于物质而独自存在。很显然科学主义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时科学主义对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也是一种否定。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质,两者各自独立,两者天然存在,并行不悖,并且认为有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质之上的本质-上帝。这同样也是极端错误的,首先科学主义认为先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精神并不是一同产生的,同时超意识是科学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虽然超意识能够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但物质和超意识产生的先后、决定的多少以及作用的大小,显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至于二元论想象当中的“上帝”,那就更加是愚昧的无稽之谈,二元论的许多说法明显就违背了科学主义的观点。

 

    辩证科学主义或者叫做科学辩证法,是科学主义同辩证法完美的结合,是以科学、理性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与分析世界、事物和问题。科学辩证法认为:科学规律能够独立于物质和意识而独自存在。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是各自孤立的;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科学辩证法很好地结合了辩证法的优秀成果,改正了传统辩证法当中的许多缺点、局限和错误,它是科学、辩证、动态和全面地来看待世界、事物与问题,而不是感性、孤立、静止和片面地来看待世界、事物与问题。辩证科学主义认为绝大多数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物质、意识或者超意识,时时刻刻全都处于一种运动、变化和发展当中,思维也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变化和发展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具有广泛性;静止不变是相对的,世界任何时候都不会处于绝对的静止不变当中。辩证法用全面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与事物,辩证法把世界和事物看作联系的统一整体,因而要求用全面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整体、部份和个体的关系。割断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无法看清任何一个事物的状况和本质 ;抛开整体和全面性,就弄不清楚事物所有的特性、状况和全貌。科学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和科学规律是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动力。科学辩证法认为只有在某种缘由和条件下,事物才会产生某种变化,科学、智慧、文明和人性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只有有了某种缘由和条件,比方说:在一定条件下,氢和氧点燃之后,才会产生出水,水经过了电解以后,才能够产生出氢和氧,状况、条件和原因不同,所产生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果论和科学论是科学辩证法很显著的一个特点。

 

    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着某种联系,有的事物间联系得紧密些,有的事物间联系得疏松些,而且这种联系属于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范畴,同人们常谈的联系还是稍有所区别。科学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性。联系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等情况。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或多或少都同其它的事物,这样或者那样,彼此相互地联系着,不存在着绝对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事物的各个组成部份、过程、环节和要素之间,彼此还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人们需要全面和具体地来看待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形式和条件都具有多样性。任何事物的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和状况下的联系,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同联系条件的多样性是紧密相关的。不同条件和状况下的联系,联系的性质、方式和形式也会产生变化;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辩证法认为运动具有普遍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观,特别是运动观,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和反科学性。同时,科学辩证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有关“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的观点也十分的牵强,唯物辩证法所谓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这种观点也非常的牵强,同样也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比方说地球从她诞生那一天起,她就在一天一天地走向灭亡,虽然在她的摇篮当中诞生出了人类,所以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这些观点和认识,全部都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种客观真理的观点,同样也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科学辩证法还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一说法。科学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目前依然还处于前进和发展之中,尽管历经了沧桑和巨变,但人类在目前的条件下,发展和前进还是一个总的趋势。科学规律能够独立于物质和意识而独自存在。正因为通常情况下,许多事物和问题都是变化与发展的,科学辩证法认为:人们应该全面和动态地来认识与分析具体的事物和问题。

 

    科学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和科学规律,是决定和影响事物产生、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原因。因果论是科学辩证法的一个主要观点。原因、结果和因果联系是人类较早就注意到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具有广泛性,同时还具有普遍性。原因、结果和因果联系,是人们认识与了解事物产生、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因果联系是世界上的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某种特殊反映。人们通常把引发某种事物的一方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种事物所引发的一方叫做结果,哲学上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果论和科学辩证法认为:原因同结果辩证统一的关系,有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性。

一,原因和结果,它们之间差异和区分的确定性。

    当人们分析和了解每个具体的因果关系的时候,人们通常都能够很明确地来区分原因和结果,人们通常都能够很清楚地来区分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分是确定与分明的,人们不能够倒因为果,也不能够倒果为因。这在哲学范畴上的认识和逻辑关系当中,会有一个十分确定和清晰的逻辑判断。原因和结果,双方的差异与区分都是很确定和分明的;

 

二,原因和结果,会有一种时间和先后的顺序性,即人们常说的前因后果。

    当人们分析和了解每个具体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时候,人们通常都能够发现原因和结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先后。前因后果是人们对这种现象最为形象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因果联系在时间和次序上的先后与不同,是原因同结果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反映:结果是因为原因所引发和产生的。这种引发和被引发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和顺序性;

 

三,原因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必然性。

    因果论和科学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因果联系当中,原因具有客观性,结果具有必然性。科学辩证法认为不管引起某个事物结果的原因是单一的或者是综合的,这个原因都具有客观性,而且这种客观性是人们能够来认识和掌握的;而结果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让人们通过认识和掌握因果关系,就能够对事物的各种发展和变化,进行一定的预知和预判。人类因此也需要不断地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四,原因的整体性和结果的延续性。

    科学辩证法认为要全面客观地把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还应该认识和了解到原因的整体性,要认识和了解构成原因的状况、条件、事物,甚至构成原因的时间等等完整的因素,要从整体和源头上来认识为什么会形成了原因,这个原因是由什么条件和事物所构成的等等这些情况;同时,人们还应该认识和了解结果的延续性。通常情况之下,在结果产生了以后,还会带来持续和后续的一些影响,人们非常有必要来了解、甚至预测到结果的延续性;

 

五,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辩证统一性。

    在因果联系当中,原因和结果必然是成对产生和出现的。在因果联系当中,既会有原因的出现和存在,同时,也会有结果的产生和存在,而且,在它们之间有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客观和逻辑关系,原因和结果共同组成了某种或者某个具体的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客观统一性,深刻地揭示了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来认识与了解事物和自然界。在因果联系当中,正因为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才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来认识和了解事物产生、存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科学辩证法认为原因同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还有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宇宙和世界当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全都处于一种因果联系当中,因果联系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因果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原因的客观性、结果的客观性和由原因导致结果,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第三,因果联系还具有复杂多样性。在因果联系当中,不仅原因很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因果联系当中的结果,而且,结果也很有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因果联系当中的原因。不仅因果联系是复杂的,而且因果联系的形式,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因此要来了解和区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原因的组成部份和结果的组成部份等等情况。科学辩证法认为原因、结果和因果联系是事物具有普遍联系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很有必要对此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科学辩证法认为进一步分析与了解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因果联系的时候,人们还会发现事物和现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不同的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有着两组不同的哲学概念:一是指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属于原因的范畴;二是指必然的趋势、现象和结果同偶然的状况、现象和结果。属于结果的范畴:

    必然因素是指事物变化和发展所必需要具有的因素和条件;偶然因素是指事物变化和发展当中,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不确定和无需必备的因素。比如,通常情况之下,物体燃烧必需要有氧气,氧气就是物体燃烧所需要有的必然因素。而物体在什么时候燃烧,怎样燃烧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属于偶然因素;通常情况之下,许多植物开花结果实,必需要有一个授粉的过程,那么授粉对这些植物结果实来说就是必然因素,而植物所结果实是怎样授的粉,是由哪个昆虫、在什么时间授的粉,通常又具有十分大的偶然性;在目前的状况下,建成高楼大厦,必然是由人工来建造完成的,这是必然性,而具体到是由哪些人来建造完成的,又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们有必要来认识和了解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必然因素,但也绝不能因此就忽略和遗忘其中的偶然因素,因为其中的偶然因素,也有可能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一个作用。

 

    必然的趋势、现象和结果,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一定会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现象和结果;偶然的状况、现象和结果,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不一定会发生,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状况、现象和结果。比如:在目前的情况下,种瓜得瓜和种豆得豆,就是一种必然性,而一株瓜苗能够长出几个多大的瓜,一颗豆秧能够结出几个豆荚,通常又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桃树经过开花结果,正常情况之下,所结出来的必然都会是桃子,这是一种必然性,而一棵桃树能够结出多少个多大的桃子,又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人类认识和了解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必然性,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如同种瓜得瓜和种豆得豆一样,具有一目了然和发人深省的重要作用。以当今人类社会的现实来说:实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必然会导致一党独裁、遍地是灾。工人和民众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利等等,必然也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对待,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反人类、集权和专制、利益排他和极端私利性、反民族和反文明的五大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特点和本质就是它的欺骗性和伪善性。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所有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为了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经由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来建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所有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阐述,全部都是一些十分血淋淋、十分残暴的手段、方法和措施。而马克思所宣扬的、具有巨大欺骗性和伪善性的美丽词藻,只会在书斋里面的知识份子的纸面之上,才会有其理论的适应性。这些美丽动人的词汇,对书斋里面的知识份子和许多底层的普通民众,会有着巨大的欺骗性和吸引力,但实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必然会对国家和所有的国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浩劫。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决定的,是理论上的巨大错误所产生出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样,实行民主和宪政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人和国民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利上,必然会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对待。很显然人类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真正认识与掌握民主、宪政和普世价值观等等理论的本质,否则的话,人们就能够一目了然的意识到: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所产生出来的许多怪异现象,是实行和实践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维护一党独裁的政体和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也必然会把引进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措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说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伟大成就。很显然书斋里面的知识份子,对三权分立、公民权利和民主与法治等常识性的东西,同样也没有一个实质上清醒的认识,他们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种不言而喻和不证自明的谬误,他们对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暴力革命和消灭等等马克思理论当中反复出现过的字眼,同样也根本没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意识和体会;同时,科学辩证法认为人类十分有必要尽快地由民主宪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然而然地进步、发展和提升到社会科学主义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进步和提升,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一种质的进步与提高,两者之间明显的区别和差异,就如同民主宪政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一样。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某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人类很有必要认识和把握这些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人类认识这些规律会有很大的帮助。人类在重视必然的趋势和结果的同时,也要重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偶然性,人类由此才能够全面和辩证地来看待事物与问题。

 

    科学辩证法认为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事物,还需要认识与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和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事物本质的一种外在体现。现象按照体现出事物的两种不同情况,又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事物正确、真实和直接的反映;而假象则是对事物错误、虚假和反面的反映,是在一定条件和状况之下,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一种现象。现象和本质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现象又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人们要科学地来认识和了解事物,就应该透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又要通过本质来辨别现象:

    首先,人们要科学地认识和了解事物,就应该透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即使从来都没有在西方民主社会生活过,人们也可以透过普遍和极端的宗教信仰与推崇、资本家极度的贪婪和理性的缺失、普通国民的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和许许多多局限性,来很清楚地判断出西方文明的实质就是一种蒙昧文明;同样,即使人们并没有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任何理论,人们也可以通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球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现象,来看清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的欺骗性和伪善性,甚至还能够认识和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人类、集权和专制、利益排他和极端私利性、反民族和反文明的五大本质。人们可以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和问题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与途径。

 

    其次,人们要科学地来认识和了解事物,还应该通过本质来辨别现象。

    人们如果真的了解和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人的本质,那么人们就能够很快地来辨别出许多事物的现象,辨别出许多现象的对与错,真和假。马克思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资产阶级和其它所有阶级;他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直接的动力;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一切的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阶级斗争通常都是同消灭和被消灭的阶级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共产党现在却在高唱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调,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来说,即使存在着这么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然会是绝大多数人要被专政、斗争和消灭的共同体,这是一种令人非常恐怖、害怕和灾难深重的共同体;同时,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来说,它在中国国内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十分森严、奴役和被奴役的社会,难道中国共产党要在全球建立一个等级十分森严、奴役和被奴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会很清楚地发现:中国共产党的论述都是一些非常荒谬的事物和提法。人们可以通过本质来辨别事物的现象。这同样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和问题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与途径。

 

    科学辩证法认为通过认识与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能够让人类更全面和更科学地来认识与了解宇宙、世界和事物。现象同本质之间有着一种辩证统一性。

 

    科学辩证法的认识论同旧哲学的认识论也有着很大的区别。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辩证法认为“可认识论”具有某种普遍性,这种观点同“不可认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的这种观点又太过于武断和牵强,科学辩证法认为以人类最高的发展远景来看,这种说法是属于先验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具有科学性,是明显错误和荒谬的理论。科学辩证法坚持实践的观点,科学辩证法认为检验真理的重要和主要标准是实践,同时科学理论也能够验证真理,这是对旧哲学辩证法的一大补充。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坚持科学的观点是科学辩证法的一大特色。

 

    科学辩证法认为辩证法的重要精髓是:一是一,二是二,通过对不同状况、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环境及条件下的一或二,来进行客观和具体的分析与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直都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的存在也不可能全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人们在变化和发展当中对事物或者现象,来进行客观和具体的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者经常所说的一分为二,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他们的一种诡辩和谎言,一分为二通常情况下,全都是马克思主义信徒们堂而皇之地进行欺骗和统治的一种手段与工具,这种说法和观点是一种不符合客观事实、违反科学精神且又极具欺骗性的荒谬理论。在人类目前文明程度的状况之下,科学辩证法是一种同逻辑相符合且又高于逻辑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理论。科学辩证法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精髓是:科学辩证法认为,决定和影响事物产生、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原因是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和因果联系。科学规律或者说广义上的自然规律包括:自然科学规律、社会科学规律和其它种类的科学规律。广义上的自然规律里面所谓自然的内涵,具有天然和必然等等在内的含义。科学规律是指事物或者现象在产生、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等情形之下,客观事实的反映、本质的体现和真实的状况。科学规律所涉及和影响到的事物,在相同的情况和条件之下,都会反复不断的再现、出现同一种结果;科学规律能够被人类所认识、掌握、归纳和总结;科学规律如果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和掌握的话,人们因此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一定的预知、预判和预测;科学规律的存在和影响,不以人们的个人喜好和意志为转移,是事物和现象本质规律的一种体现。科学规律能够独立于物质和意识而独自存在。由于人类目前的人性、智慧和文明程度还很低,所以,人们不能够把人类目前所拥有的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体系,当成是一种科学真知和科学真理,人类目前所有的认识和知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还有着非常多的错误,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系,还相当的肤浅、还很不完善和完美;人类与此同时,还应该提倡和尊重科学,拥有一个严谨与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尊重和敬畏科学规律、尊重和敬畏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进一步地来发展自己的科学和文明,不断地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人性,进一步地来认识、把握和遵循自然规律、宇宙法则和天道与天理。科学辩证法全盘否定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辩证法认为科学、智慧、文明和人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以上所有的这些不仅是科学辩证法理论的特点和精髓,同样也是辩证科学主义理论的本义之所在。

 

    由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太多常识性的错误和局限性,甚至其中许多的理论和观点,还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作者认为在本文当中,没有必要过多地来对此进行批驳和论述。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巨大错误和局限性。

 

五、科学哲学和传统哲学

    科学哲学和传统的经典哲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哲学是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及实践,来探寻和认识整个世界与事物,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哲学观与哲学思考;而传统和经典哲学主要是凭感觉、感知和感观,并且由此而形成了它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凭感觉、感知和感观所形成的世界观,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当中,同时也很容易就会形成孤立、片面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由于“人创论”学说的创立和面世,以及“人创论”学说的科学、理论和现实意义与影响,人类将会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等领域,引发许多突破性的革命,在人类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以及文化领域等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引起一场很大的变革,许许多多传统和经典的理论与历史,都将会被改写或者被彻底的否定,从而引发人的观念和人类社会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也是“人创论”学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所论述的科学辩证法或者叫做辩证科学主义,只不过是这许多变革里面其中的一个部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重要的观点,我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面,以专题或者专著的形式来一一的阐述,这些理论将会以一种科学的观点,来试图认识和探索整个世界的奥秘,从而揭开真理、真知、真相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样这些理论无论在哲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规范和影响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希望人类的科学能够在“人创论”的指导和影响之下,在并不十分遥远的某一天,能够产生一种质的飞跃,在物理学和化学等等科学领域里,取得十分重大的一个突破,从而能够从科学上来证明“人创论”的正确性,我想因为已经有了“人创论”学说的存在,那么这一天的到来,应该也并不会十分的遥远。

 

欧阳军

00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于庐陵家中

重要申明:

1本文当中传统哲学的认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认识引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谢新观、王道君主编的《哲学原理》。

2“人创论”、“科学辩证法”、“科学哲学”都是作者本人的创新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和作者本人的文章,受国际知识产权法和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侵犯作者本人相关的权益,否则的话将会被诉诸于法律。

3作者稍后将完成“大同论”、“大同论概论”、“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概论”和“人创论”等作品和著作,作者有权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深化,请世人好自为之,不要对作者本人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进行剽窃。

4由于有“人创论”、“科学辩证法”、“科学哲学”和“大同论”等著作和思想体系,将会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以往的许多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认识和理论将会显而易见地被更新和更改,这些人类知识的更新和更改将从属于作者的理论体系当中,作者本人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作者希望世人在这一点上也保持君子风度,不要侵犯作者本人的有关权益,作者的这些权益受国际法和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5本文当中辩证法的有关思想来自于前人的理论,作者只是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改,当然其中的某些修改还是根本性的,而且修改的范围和幅度也不算小,2023年作者又用自己的语言和认识,重新阐述了科学辩证法的原因与结果(因果联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和现象与本质等相关的内容,但辩证法的总体思想属于前人,本人特地对此来进行说明。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