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灯火「一」

欧阳军

 

    天气越来越冷,江水有点凝重起来,沿江而上,天色变得越来越肃然,冰冷的空气充斥在了整个的天空,整个天地在冬气里面也不由地变色,茫然一片,当你抬起头来、望着那令人心凉的冬色的时候,江水在不经意间已悄然地流逝,树上金黄的树叶也已落满一地,黄色的树叶和着轻风翻起,地上渐渐越来越多同泥土一样黑、已半成泥土的枯叶,乌鸦即使在这种冬情漫天的时候,也经常会在这些枯叶间散步,那些同它们相识和不相识的树叶,就如同江水一样,已渐渐成为了一种模糊的记忆,它们将永远地同大地留在了一起。千年的沧桑翻动着人们无限的沉思,千年间有多少风起云涌、令人荡气回肠的年代,又有多少灿若星辰、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他们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奔涌而去,竟没能留给后人以太多的追思,他们那些令天地色变的英雄传奇和令后人咋舌的英雄豪气,却永远地同大地留在了一起,将永远地在人世间传唱,人们会为他们英雄落难而流泪,为他们成就霸业而自豪,为他们纵横捭阖而喝彩,为他们折戟沉沙而感伤。千年的回眸仿佛就在信手之间,千年当中有太多的事让人类伤怀,有太多的事让人类痛楚,人类时常就处在迷茫和蒙昧之中,人类时常自己伤害着人类自我的尊严,新千年的曙光已经悄然而至,在这个新旧千年交替的时刻,当人类面对着新世纪的曙光,会对未来产生无限的感慨,他们肯定会关注繁星点点的天空,或许他们也会回过头去沉思那些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些不平凡的时代,即使在阳光的照射之下,也依然会闪闪发光,天地不老、英雄的传说也就不老,望着新世纪初升的朝阳,人们就将这样长时间地追思,因为太阳永远会同人类在一起、永远地将从东方升起。

 

    历史的长河能很清楚地体现一种文明的衰败历程。公元1000年时,中华文明从汉、唐气吞山河的那种盛世,发展到北宋到处歌舞升平的平世,很显然从整体上来说,宋朝的各个君主缺乏那种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而纵观北宋的科技、经济和文化,都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许多的国家,而处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中心和前沿。公元1007年一代文宗欧阳修,生于北宋庐陵的官宦世家,幼年丧父,家境较为贫寒。他的父亲欧阳观很小便成了孤儿,咸平三年考中进士,为人正直清廉、仕途一直都不顺,只做过推官和判官之类的小官,在欧阳修三岁大的时候,就辞世而去了。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世代都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却能够安处贫寒的家境,一手把欧阳修抚养成人,并且时常还教导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北宋有自己一整套相对完善的选人机制,由于安逸得太久,盛行一种浮艳浅薄、声靡晦涩的文风,很显然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对这种文风就极其的反感,但无可奈何的是,中国当时整个的文坛都被这种文风所霸占,欧阳修虽然年轻且又才华出众,却累试不中,迫于贫困等等原因,欧阳修无奈之中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文风,于天圣八年,也就是公元1030年一试而中,开始了他令世人景仰且又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让后人羡慕不已的是,初涉官场的欧阳修,已结交了许多正直、有识而且还很有名望的同道知己,他曾积极勉励比自己年长的范仲淹明辨敢言,并且劝慰地告诉范仲淹:谏官实际上就如同宰相一样,是能够进言直陈朝廷利弊的重要官职,绝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闲官。公元1036年身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果然向仁宗皇帝呈上了百官图,意在痛斥当朝宰相吕夷简的任人唯亲和腐化堕落。范仲淹有一篇后人不得不提、妇孺皆知的著名文章“岳阳楼记”,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而他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乎就成为了中国士大夫忧国忧民理想的最高境界。可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士,因为得罪了宰相吕夷简和夏竦而获罪被逐出了朝廷,余靖上书皇帝替范仲淹鸣不平,也因为触怒了权贵自己反而被贬,尹洙看到范仲淹被贬的榜文后怒激于形色,上奏直言范仲淹无罪,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是范仲淹的朋党,结果又遭到了贬处,而身为谏官的高若讷趋炎附势、胆小怕事,不但没有替范仲淹辩白,反而曲意迎合吕夷简且又得意扬扬地毁谤说:范仲淹按罪本来就应当遭到谪贬。欧阳修在得知了这些情况以后,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且挖苦地嘲笑高若讷,要他把这封信带上朝廷,好让自己能够获罪受诛,使全天下的人都豁然明白,范仲淹理所当然地应该被逐,而又成就了他高若讷作为谏官的一桩伟业。高若讷果然持信向朝廷告发,结果可想而知,欧阳修同样也被逐出了朝廷。此后不久,厚颜无耻的高若讷就擢升为了更高级别的官员。很显然为官不久的欧阳修,甘冒触怒权贵的危险大胆敢言,就连他门生苏轼的弟子黄庭坚也说道:“观欧阳文忠公在馆阁时《与高司谏书》语气,可以折冲万里”,此事也成为了千古美谈。欧阳修幼年时十分的贫寒,一生屡遭贬谪,为官正直敢言,他崇尚一种平实朴素的文风,为官的初期他多方游历、广结同道,做过一些位微言轻的小官,他一直大力地反对西昆派浮艳浅薄、声靡晦涩的文风,很显然他是以他微薄的力量,来对抗一种霸占当时文坛已久、深为权贵们支持、不可一世、且又处于垄断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挑战的世风和文风。他以一种大无畏的开拓精神,重新倡导了“古文运动”的旗帜,他以豪雄的气魄,公开地选任、提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在中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当中,后面五位竟然全是他的门生和弟子,这在全球文学史上也是个亘古未有的奇迹,打一个夸张一点的比喻就是:牛顿本人又培养和提拔了、成就同牛顿一样的五位名人,这在全世界几乎是不可想象。欧阳修早年在文坛上肯定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他孤军奋战毫不气馁,等到他仕途顺畅了以后,他利用科举取士的机会,大刹了文坛积习已久的文风,却招致了许多守旧人士恶毒的攻击和谩骂。在名落孙山后,他后来力荐的状元、江西学子刘几,就彻底地改变了文风写出了: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的句子。欧阳修身为御试的考官开考前就声明: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宋代士子的文风,才彻底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使得宋代古文运动,得到了更加蓬勃和更加健康的发展。他力排众议、甘于冒死,培养和提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后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名存青史的伟大文学家。他的门生苏轼中了进士之后,曾写过一封感谢信给他的恩师欧阳修,欧阳修对于苏轼的信和文章大加赞赏,他说:读过苏轼的信后,不知不觉汗就出来了,快哉、快哉,他可是天下的奇才,我应当回避此人,好让他能够出人头地。深受命运捉弄的他,对一位刚刚及第的后生晚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何等感人的宽广胸襟和气魄。他晚年甚至时常说:我欧阳修死了以后,后人将会慢慢地把我欧阳修给忘掉,因为我们又拥有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这又表现了他对苏轼竟有多么大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他简直就是把他的最高理想托付给了一个后生晚辈,他自己却不为名、不为利、无牵无挂地安然离去。正是因为有了欧阳修这种大力的培养和提携,苏轼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继欧阳修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同样他对王安石的影响也很大,他不仅在王安石为官早年大力地举荐过他,甚至多次直接把王安石比喻成韩愈和李白,这种知遇之恩让王安石十分的感动,在欧阳修死后,王安石为他写下了“祭欧阳文忠公文”,这也是当时众人所作的欧阳修祭文当中,所获评价最高的一篇。韩愈是欧阳修所敬重的人,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号称诗仙,可想而知文坛和政坛领袖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殷切期望有多大。王安石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厚望,后来他还当上了宰相,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纵观千年里的风云人物(公元1000年至1100年),欧阳修是当然的全球英雄人物之首。在政治上他早年累遭贬谪,后来却成了仁宗皇帝晚年考虑后世江山和王位的时候,认为可以托以社稷安危的重臣。他坚辞宰相不做,甚至功成后隐退赋闲,他的政治地位显然没有王安石高,但他的“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又是王安石所感叹的,他在政治上的果敢、开拓以及政治影响和成就,除了王安石以外,又是其他四位宋代大家苏轼、苏洵、苏辙和曾巩所无法比拟的,他利用他知贡举的机会,提拔和选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文学上,他早年孤军奋战,在韩愈提出“古文运动”两、三百年以后,重整“古文运动”的旗鼓,横扫权倾一时、不可一世、霸占文坛已久的西昆派权贵和众多的拥护者,使得古文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努力之下,一大批的文学家才得以迅速地成长。他在散文、诗、词、史和传记等方面自成一家,他自己又独创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体裁,他自谦他的文学成就没有他的门生苏轼高,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坛长久以来的一个谬论,他说他很快就会被后人给忘掉,后人将只会记住有苏轼而不知道有欧阳修。可即使在一千年以后的今天,他的名声同样如雷贯耳,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唐宋八大家当中根本无人可比,他的《秋声赋》和《醉翁亭记》,即使同现在全球所有人的文章相比,也丝毫不显任何的逊色。他所独创的诗话体裁更加是开花结果,中外著名的“金瓶梅词话”,在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当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可以这样说从文学上的某一成就上来看,他可能没有苏轼高,但他在文学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以及他对文学直接的影响和贡献,又远非苏轼之辈所能够比拟的;在教育界,他也是继孔子以来,又一大宗师,很显然孔门七十二贤人的个人成就和影响,根本无法同五大家来相提并论,他在文学史上的文宗地位,在全球的文学界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奇迹;在文化上他也是中国自孔子以来的又一大宗师,他为官正直敢言,对后人多有奖掖,无论从文学上,还是从道德上,都树立了他在全球最伟大文宗无可争议的地位。以苏轼而论,公元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欧阳修力排文坛积习,在得知苏轼的赋已被黜落的情况下,欧阳修力排众议、慧眼识才,亲自一手擢升苏轼的论为第二,而在苏轼省试和殿试的成绩与名次,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欧阳修又力保和力荐苏轼,参加了他所擅长的制科考试,而此前与此后都有人扬言要将欧阳修置于死地。公元1060年,苏轼被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轼不赴,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入朝,公元1061年,欧阳修荐之试六论,“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正是因为欧阳修对他如此的器重,所以当他听到他的恩师欧阳修的讣闻以后,竟会“哭于孤山僧惠勤之室”。作为晚年和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老人,王安石竟会如此动情地感叹道:“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他说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每每想到不能再见到欧阳公了,那么我们心灵的寄托将能够托付给谁。同时他又是如此深情地说道:“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他同样是以一种感叹的心情说道:往昔同欧阳公一起交游唱和的正直、杰出人士都到哪里去了,我心里不禁十分的羡慕与你交往的那些有识之士,以至于心中十分的景仰,并且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种心灵寄托。可以这样说:从总体成就上来看,欧阳修无疑就是千年间(公元1000年至1100年)全球最伟大的英雄人物,是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风云人物之首,他的独当一面、奋勇开拓、奖掖后人和豪迈雄心都是后人的一个楷模,他的成就和他的豪雄之气可以和日月同辉。

 

    当人们回味起千年前那些风起云涌年代的时候,不禁让人十分的向往。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很小就成为了孤儿,中进士之后却又过早地离世了,三岁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艰难的成长,他的母亲告诉他说:你的父亲为官清廉而又乐于帮助他人,而且还很喜欢结交朋友,他的俸禄虽然微薄,但常常却不让它们剩余下来,你的父亲说:不要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而败坏了我清廉的名声。所以你的父亲去世以后,没有一间房产和一亩田地能够被用来维持生计。于是后来就有了著名的史记传说“郑夫人画荻教子”的故事,可见欧阳修早年时期生活的贫困。中国很多史学家把欧阳修归为政治保守人士,但纵观欧阳修整个的一生,这种评价实在是有失公允,欧阳修有过一段长时间、很艰难的求学生涯,当时连诏书都是用骈文来书写,可想而知西昆派独霸一方已到了何等的情形。欧阳修曾经多次参加大考,因为坚持自己的文风都没有能够考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被迫改变了自己的文风,在二十三岁时就高中进士。在步入政坛以后不久,就积极倡导、参与和支持了范仲淹所主导的庆历新政,他提出过许多政治革新的主张,虽然这些主张有些在当时并没有被采纳,但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历史上都有文献记载,他甚至在军事上,也提出过许多过人的改革建议,而在吏治上,他同样也有他自己很独到的地方。纵观他的整个一生,可以看出他属于政治开明和改革人士,这甚至从他的文风和他在文坛所进行的改革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力“挽百川之颓波”,整肃了文坛积习的声靡晦涩的文风,开创了文坛繁荣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只不过到了晚年,他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和百姓生活的现实情况,反对过王安石的青苗法,这也是历史上唯一有案可查的,且又被后人指责为略有保守倾向的原因,但纵观他所有的从政经历,保守根本无法代表他整个的政治主张。在范仲淹因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之后,他甚至多次公开扬言如果范仲淹真的有罪,他愿剖肝胆于朝廷之上,这种对权贵的蔑视和浩然正气确实很让后人感动。同朝的蔡襄听闻四人被贬的事之后,实在气愤不过,写了首叙事长诗“四贤一不肖”,四贤指的是范仲淹、余靖、尹洙和欧阳修,一不肖指的是得意扬扬的小人高若讷。这首诗同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一起,一时被京都人士所传抄,竟然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这些文稿甚至远播到了契丹,从中也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心所向。欧阳修发动和领导了宋代的古文运动,从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上来看,即使没有唐代的古文运动,他也会独自发动类似的文艺革新运动,而他的“文与道俱、道胜文至”的辩证主张,则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个发展。正因为如此,宋代的散文同唐代的散文相比,又有它们所不同的风格和韵味,从所有的这些史实来看,欧阳修确实比韩愈又更进了一大步。中国的文人和史学家提到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一般是讲欧阳修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运动,这显然也有失公允,以欧阳修的性格、经历和才干来看,他肯定先是对当时的文风和世风心有不满,所以在两、三百年以后,他亲自领导了反对霸占当时文坛已久、权大势粗的西昆派文风。即使是再不公允的提法,也应该把他的发展功劳放在首位,而从宋代古文运动的声势和对后世与后人的影响上来看,又绝非唐代的古文运动所能够比拟的。当然要完全体会和明白这一点,需要有欧阳修类似的经历,需要拥有和欧阳修一样的才干才行。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是宋朝唯一一位在诗、词、赋、史、经、散文、金石、诗话和传记等各个方面成就卓著的大家。他的散文深得“史记”的神韵,思想深刻、平实畅达、清新婉丽、一唱三叹;他的政论文切中时弊、文理通畅、逻辑性强、善于说理、纤徐舒缓、抑扬起伏,语言直白明了;他的史记平实、流畅,自成一体;他的词凄凉婉转、娴雅深致;他又独创了诗话这一文学批评体裁,来评论所有诗家的长短,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阳修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认为学做文,必须先学做人,他认为作家只有具备了好的道德水准,才能够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所以他说:“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但他又认识到了道德好的人,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所以他又提出了“文与道俱、道胜文至”的辩证主张,这使得宋代的古文运动,比唐代的古文运动更具声势和影响力,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也更大,因此在宋代古文运动当中,也产生了更多的人才和文化大家。而纵观历史,人们也不难发现:中国人确实在这点上曲解了欧阳修几乎一千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即使在一千年后,也会还给欧阳修一个公道。欧阳修在培养人才、惜才和爱才等方面,更是让人十分的感动,真正了解史实的人都知道,如果欧阳修没有知贡举,苏轼很有可能就中不了进士,同样没有欧阳修的提拔和奖掖,就不可能会有苏轼的才和名,欧阳修团结和提拔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发展了宋代的文学和文化,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大多数文坛、政坛巨星、许多的文化名人,不是他的朋友,就是他的门生。他对西昆派也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取长补短,这使得宋代古文运动的声势势不可挡,文坛和思想上面空前的繁荣,他所独创的诗话体裁也迅速地蓬勃发展,先后有司马光的《续诗话》和刘的《中山诗话》等,还相继诞生了许多各种类型的诗话与词话。这种在文学和文化上的独创贡献,也是同为八大家的其他人所不能够比拟的。当然由于世俗和当时风气的影响,他在妻子亡故以后,时常也会蓄养歌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是种十分常见的事情,所以连他的好友梅尧臣也曾对他戏言道:公家八九姝,发如盘鸦。朱唇白玉肤,参年始破瓜。但这只体现出了欧阳修平凡生活情趣的另外一面,欧阳修很有男子汉的气概,时常就表现出跌宕大度的豪雄气质,他的私生活即便是放在今天,在这一点上也让世人完全能够来理解。

 

    这个千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千年间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让人们禁不住的缅怀和思念。每当回想起千年初那个风起云涌年代的时候,我不禁也会心存向往,那个时代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灿若星辰,欧阳修、范仲淹、富弼、韩琦、胥偃、梅尧臣、宋祁、尹洙、赵概、包拯、苏舜钦、苏舜元、晏殊、石延年、谢绛、王安石、王安国、苏轼、苏洵、苏辙、曾巩、蔡襄、钱惟演、程颢、张载、朱光庭、黄庭坚、文同、司马光、余靖、赵王令、张方平、刘沆、刘、刘敞、张舜民、秦观、秘演等等文坛和政坛巨星,在文坛上和政坛上相互唱和,他们惺惺相惜、奋勇开拓,他们果敢刚毅、公私分明,彼此之间相互的扶持,困苦的时候相互的呼应,豪气和正直高洁的气节充斥在了整个的天地之间,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即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还熠熠生辉。当世人回想起那些能让天地色变的伟业和豪气的时候,我们不禁对此感到了十分的敬佩,当世人记忆起他们博大的胸怀和正直品格的时候,同样会让人们感到十分的景仰。能和欧阳修生活在同一时代无疑是幸运的,那些同欧阳修一起交往相从的仁人志士哪里去了,我对他们十分的向往和怀念,这也是自己在千年末唯一的一种心灵寄托,临风想起那些正直和杰出之士,竟成为了世纪末我的千年一叹,这种巨大的遗憾在自己的心头久久都不能够散去,竟使得天下英雄无语以对,那么下一个千年呢,我对此实在哽咽难言。

 

欧阳军

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庐陵家中

注:

1、黄庭坚所说“折冲万里”的折冲是取胜的意思。

2、本文所说的文宗是文学宗师的意思,非一般人所常说的文人宗师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宗师是孔子。

3、苏轼省试、殿试和制科考试的名次与详情,已有学者和网友进行了专门的考证,故本文后来删改了苏辙的说辞,也就是中国主流专家、学者和教授以及中国民间长久以来共同的普遍认识,特此说明。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