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三国风云「一」

欧阳军

 

    谈起三国,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了“三国演义”,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流传得很广、对人们影响很大的原因。“三国演义”是部虚构的史话小说,虚构和史实大体上各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在“三国演义”当中,虽然很多结果都是按照史实来描写的,但是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事实以外,“三国演义”在所有的细节上,都极尽虚构之能事,因此这同有些人所说的“三分虚构、七分史实”的说法,有着明显的出入。也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有着十分强烈的个人偏见,这种偏见和看法贯穿于整个小说当中,使得人们所看到的历史事实,都是经过作者本人过份修饰和精心虚构的雾中之花。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但真正能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并不多。“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三国里面的英豪,那么在这些人当中,谁能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三国演义”骂曹操为奸雄,而对以刘备为首的蜀国多有溢美之词,那么刘备同曹操相比,谁更能称得上英雄呢?曹操一直都认为刘备是个英雄,而且一直以极厚重的礼遇来对待他。想当初曹操在一次酒宴之上,从容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的时候,刘备竟然被吓得连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曹操一直都是以君子的礼遇来对待刘备,并且在刘备十分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这说明曹操不仅能够识英雄、而且他还能够重英雄,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胸襟和胆略,说明了曹操是一个惜才、爱才和用才的人;而刘备却一直都对曹操很不以为然,他每次都是以很阴冷的手法来对待曹操,根本不是一位英雄所该拥有的胸襟和胆魄。刘备说曹操是个奸雄,“三国演义”当中也极尽刻画之能事,来说明曹操是一位想夺权篡位的汉贼,但曹操一生之中却从来都没有做过皇帝,至于曹丕的称帝,这已经是曹操死后的事情了,总不至于以曹丕的称帝来反说曹操的篡位,这种说法是几近于“泼妇骂街,儿子生老子”的事情。刘备则不然,刘备不仅自己做过皇帝,而且从小就有当皇帝的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在和同宗族的小孩玩耍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刘子敬当时就教训他说:你可不能胡说,这是要满门抄斩、灭九族的事。刘备有好几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在一起就是封禅,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也不是普通人所能够干的事情,所以奸雄这个称呼放在刘备身上,倒比放在曹操身上要更加合适一些。再者,曹操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做着许多的实事,比如迎献帝和发矫诏等等,他从来没有做过像刘备那样,不动声色就从别人那里、把别人的大权给夺了过来,到头来却还让别人感激他刘备的事情,但是这种阴险狡诈的事,刘备却是经常为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是个文武兼修的大英雄,在所有的这些方面刘备就差得太远了,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人,像“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刘备连一句也都做不出来,所以刘备根本不配同曹操来相提并论。那么三国里面还有谁能够称得上英雄呢?“三国演义”当中描写了一个几近神仙的人物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又有什么能耐,来同曹操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充其量只有一些治理方面的才能,而且不管大事小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不是一位大英雄应有的所作所为,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能够侍奉主子的下人。如果从“三国志”当中的描写来看,我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志大才疏、左支右绌的官吏,所以更加就谈不上是什么英雄。“三国演义”当中,还提到了死后成为了神仙的关公。关羽在同吕布对战的时候,还是三个兄弟来战吕布一个人,可是当到了他斩颜良的时候,俨然就成为了天下第一条好汉。姑且不论这其间的真伪,即便就算是如此,关公也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说穿了最多只不过是英雄手下的一员猛将,所以也称不上是什么英雄。只要对比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以后,人们就能够发现“三国演义”当中的描写,大多都不是历史事实,但最终的结局却又同史实是一样的,所以留下了许多自相矛盾的破绽,这恰恰就是因为细节同结局相互脱节的原因。作者有着他十分强烈的个人偏见,而直接造成这种史实同描述不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的胡编乱造和对历史随意的更改。具体地来说,作者在“三国演义”当中,神化了两个人、丑化了两个人、美化了两个人和淡化了两个人。作者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随意地篡改了历史,因此“三国演义”就使得细节和结果严重地脱节了,造成了一种龙头蛇尾的矛盾,龙头是作者所刻意杜撰出来的,是他个人意志的表现,而蛇尾却是历史事实,是一种世人所无法来更改的历史结果。

 

    “三国演义”最大的败笔,就在于这种龙头蛇尾的明显出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神化了两个人,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关羽关云长。人们在“三国演义”当中所看到的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卜先知、料事和用兵如神且又无所不能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位几近神仙一样的人,却没有干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赢过一次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更没有留下一个能让后人继续的基业。纵观其一生,充其量只做过一些左支右绌、小打小闹的事情,至于以少胜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役,那更加是闻所未闻。三国中曹操有官渡之战,周瑜有赤壁之战,都是一战而定全局、有决定意义且又以少胜多的大战。而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却从来没打赢过一次这样的战役,所以陈寿在史书“三国志”里面评论他说:诸葛亮不会用兵,没有用兵的谋略,同时也没有用兵的智谋。陈寿在史书当中的这种说法,同三国当中的历史和事实是相符的。诸葛亮根本没有韩信那样的用兵才能,所以他也必然是连年用兵、却又连年未果,最后只落得了一个未捷身死的下场。再者,诸葛亮事必躬亲、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是诸葛亮的长处,但这种才能却是守成时才需要的治理之功,而三国所处的那个年代,恰逢是一个动荡的乱世、多事之秋,需要的是一个懂得谋略、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的大将与主帅,诸葛亮却根本不具备这些方面的才能,所以诸葛亮治理方面的长处,不可能挽回一种最终失败的结局。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的这些长处和才干,不可能会成就一个开国的霸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在看人和用人上的能力也不是很高,从历史和事实当中,就经常能够看到他在这些方面的败笔。众所周知,建兴六年诸葛亮亲率大军攻打祁山,在关键的街亭之战上,起用了一个中看不中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以至于马谡被张打得大败,这就是他看人和用人上的一大败笔之一。不仅如此诸葛亮临死之前,在用人上又出现了十分重大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他一死,蜀国大将魏延就被杨仪用计给杀掉。杨仪只不过是一个性格狭隘的文官,魏延却是位懂得用兵且又能征善战的大将,杨仪同诸葛亮相似的是,都有治理方面的才能,但杨仪的性子却非常的急躁,没有城府和智谋,以至于后来口无遮拦地上书诽谤朝廷,言辞非常的激烈,所以被朝廷给下令来拘捕,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杨仪最后只得自杀身亡。诸葛亮生前并没有看好杨仪,他只是想让蒋琬来接替自己,正因为他在用人上出现了失误,所以诸葛亮一死,就直接导致了“大将魏延的被杀,而杀死他且有治理才干的杨仪只得自杀身亡”这样一种内部之间相互残杀、双方俱亡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在用人上,出现了重大的问题,以至于蜀国最后根本就没有实力和资本,来同别人逐鹿中原,所以陈寿在史书“三国志”里面,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一生的愿望是,进则想龙腾虎视,囊括四海,退则想跨疆越界,震动天下。自以为身死之日,蜀国就没有能够进军中原、与魏国相抗衡的人了,因此连年不断地用兵。然而诸葛亮的才能,在整治军队方面是他的长处,在出谋划策方面是他的短处,治理国家的才干,又比他治理军队方面的才能要强,诸葛亮的才器、能力和为政之道,或许能够同管仲和萧何相比,但是却缺乏韩信和王子城父那样的用兵之能,所以使得功业衰微、大义未成。

 

    “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但却无法掩盖历史和事实,所以一个从未打赢过一场有决定意义且又以少胜多大战的人,只会落得一个左支右绌、未捷身死的下场;但在“三国演义”当中,人们所看到的却是用兵如神、拥有至高的谋略、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和几近于神仙的一位异人。那么很奇怪的是:既然诸葛亮是这么一位神人,而在“三国演义”的描述当中,他手下还又有许多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大将,他却为什么没能做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赢过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他为什么会在“手下猛将如云,却又连年用兵”的情况下,只落得个未捷身死的下场呢?所以说这种巨大的反差,也使得“三国演义”当中的谎言不攻自破。“三国演义”中活灵活现地描述过诸葛亮、借东风和未卜先知等等通天的本领,而在三国志中也有这些方面类似的描写,不过描述的主角却不是诸葛亮,在这些有奇术的人当中,最著名、也最为神奇的要数吴范。吴范是会稽郡上虞县人,他以研究天文历数和预知风云与气数而闻名于郡中。有一次孙权在吴郡想要去征讨黄祖,吴范却进言说:今年出师吉利的机会太少,不如等到明年,明年是戊子年,荆州的刘表将会身死而国亡。孙权却没有听从吴范的劝告,他还是率领着军队去征讨黄祖,但最终却还是没有能够取得胜利。次年孙权又率领大军去攻打黄祖,行军到了寻阳的时候,吴范出外去观望了风云和气数之后,就直接走到了船头,来向孙权表示祝贺,并且特别嘱咐孙权、要他催促军队火速地去攻打黄祖。结果孙权的军队一到就把黄祖给打败了,黄祖兵败了之后,他只得趁着夜色赶紧地逃跑,孙权知道了以后,十分担心自己因此就抓不到黄祖,吴范却回答说:黄祖他逃不了很远,大王一定能够生擒到他的。到了五更时分,马上就有人来回报说捉住了黄祖。而刘表不久之后也死了,死后荆州就被孙刘两家给瓜分了。到了壬辰年,吴范又禀报孙权说:当到了甲午年的时候,刘备就将会攻打下益州。甲午年的时候,吕岱从蜀国返回到了吴国,他说:刘备的部众全都零落溃散,就好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还被打得死伤过半,攻取益州的事情一定不可能获得成功。孙权知道了以后,就用吕岱的话来责难吴范,吴范却回答说:我所说的是天数,而吕岱所看见的不过是人事罢了。而后来的结果,同吴范所说的却是一模一样的,刘备最后还是攻打下了益州。吴范料事如神和未卜先知的案例还有很多,最著名的是成功地预测了孙权擒获关羽的事情。孙权与吕蒙曾经商量和策划去袭击关羽,孙权在同大臣们商议了以后,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取得成功。孙权于是就把吴范给招了过来,并且征询他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吴范对孙权说:攻打关羽的战事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吴军后来果然进攻并且打败了关羽。关羽人还在麦城的时候,就派遣他的使者前来请降。孙权又问吴范说:关羽是真的来降,还是假的来降?吴范告诉孙权说:关羽有逃跑的气象,关羽前来请降,只不过是使诈罢了。孙权于是就派潘璋到小路上去拦截关羽,侦察的人随后回来禀报说:关羽已经逃跑了。吴范却说:关羽虽然逃跑了,但他却跑不了很远,最后仍然还是会被我们给抓到的。孙权于是就问吴范抓住关羽的准确时间,吴范回答说:抓住关羽的准确时间,应该是在明日的正中午。孙权听了之后,就特地竖立起了一个沙漏量表,来静候这个好消息,当沙漏量表到了正中午的时候,却还是没有等到关羽被擒获的消息。孙权于是就责问吴范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吴范回答说:现在的时间还没有到正中午。过了一会,突然间有风吹动了帷帐,吴范拍着他自己的手说:关羽已经被捉到了。霎那之间,外面传来了高呼万岁的声音,有人进来禀报说:关羽已经被擒获了。吴范所预言的很多事情,就如同上述的几件事情一样十分的神奇,而根据史书三国志上面的记载,他在三国的术士当中算得上是最出色的一位了。这恐怕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想看到的,也是他根本不想去关注的,所以他在“三国演义”里面,只有诸葛亮过人的神机妙算的描写,而没有有关吴范事迹突出的记载和描述了。其实“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的痕迹太过于明显,以至于首尾都很难能够自圆其说,无非就是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和文过饰非的伎俩,他借用别人的功劳来神化诸葛亮,却对诸葛亮的失败又加以许多的掩饰,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就像是泼妇骂街的伎俩一样,不值一哂。从三国的历史和事实,来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他的谋略和用兵上的才能远远不如曹操,而在曹操的手下,又有许多善于用兵且又足智多谋的谋士,因此诸葛亮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自己也知道,如果他去投奔曹操的话,相对而言,不可能会像投奔刘备那样,得到如此地重用,并且能够让他独自地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所以以诸葛亮的聪明和才智而言,他自己心里面也很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一般常人都具备的认识和才干,因此诸葛亮出山以前他自己许多的说法,都只不过是些唬人的花招和自欺欺人的大话。诸葛亮把自己视为隐士,却又号称自己是位能计安天下的卧龙,而到了罗贯中的笔下,更是将他所有的一切都进行了神化,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了一种毒害和影响,更加加剧了历史事实,同他神化面目之间的反差,这种巨大的反差,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谎言不攻自破了,所以虽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当中,是一位几近于神仙一样的人物,但即便就是如此,他也还是没有任何的办法来赢得天下。

 

    “三国演义”神化关羽的手法,同神化诸葛亮的却又有些不同,“三国演义”中神化诸葛亮多半采用的是无中生有,而对关羽的神化多半采用的是锦上添花。想当年刘、关、张兄弟三人,也只能同吕布战成一个平手,而当到了关羽斩颜良的时候,他却俨然就成为了天下第一条好汉。为了突出关羽之义,作者凭空想象出了一个“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感人故事。想当初曹操打败并且生擒了关羽之后,他待关羽一直都不薄,关羽想要离开的时候,曹操并没有派兵去追赶和拦截他,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说法,唯一可能的就是出自“三国演义”作者自己的臆想。按照“三国演义”当中的描述,关羽离开的时候,还带了许多的家眷,人家杀他也许要费点手脚,但人家杀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甚至杀一些孩童,恐怕就不会有什么难度吧。再者,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即便是关羽的武功再高,他也只是一个人、势单力薄,人家大可以闭关自守,就算他关羽的武功再强,也根本抵挡不住四面飞出来的冷箭。更何况他走的时候还带着许多的家眷,曹操的人马一眼就能够看出个其中的大概,人家何至于对关羽一点防范都没有,所以罗贯中把曹操的美意给描黑了,同时这也为神化关羽埋下了伏笔。最为可笑的是关羽被徐晃打败了以后,“三国演义”却说是因为关羽正在生病、手上无力的原因。败就是败了,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至于是不是生病,却很费人思量,这就有点像泼妇吵架,或者像阿Q的自慰,你虽然打了我,但我却是你老子。如果像他这样说,那么焉知关羽杀颜良的时候,颜良不是因为生了什么急病,而导致了他全身没有半分的力气,最后才会被关羽、如此轻而易举地给一刀杀死的呢?!如果关羽所杀的是这么一位手无还手之力的人,嘿嘿,恐怕在义上,就有点讲不过去了吧。当然作者对关羽的神化,还是在他被打败并且被孙权杀死了之后。根据“三国演义”当中的描写,关羽死后成为了神,把吕蒙给害得七窍流血而死,但这样好像还不解恨,作者还要借吕蒙的嘴,再把孙权这个“碧眼小儿,紫髯鼠辈”骂个半死,把孙权弄得心神不宁、以至于担心和害怕不已。即便是这样,作者还不肯罢休,还要把曹操这个“奸雄”弄得日夜恐慌、引发旧疾而亡,这样才尽现了关公的神明。曹操最后死得十分的窝囊,他几乎就是被活活地给吓死的,这样一来,曹操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全天下所有的人,还有什么脸面能被世人称为天下的英雄。这样神化是神化了关羽,但却同阿Q的自慰并没有什么两样。“我打不过你,被你杀死了”,但是我死后照样能把你给弄死,而且还能让你死得很难看,能让你死得像狗熊一样。这样的写法不是自慰,那还会是其它的什么,真是让人不值一哂。也正是因为罗贯中的胡编滥造,自从“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了之后,关羽渐渐地就成为了一位重情重义且又成神的关帝了。三国是处在一个很动荡的年代,战争连年不断,曹操、关羽和吕蒙在相近的时间里面相继地死去,这是一个很正常、也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即便是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面,在同一天死去的人,在这世界上也是数不胜数,吕蒙没有亲手捉住过关羽,关羽也不是吕蒙亲手所杀的,但在“三国演义”当中,关羽死后,却还能够让吕蒙死得很难看,罗贯中把一些正常的事情全部都串联了起来,他也使得天下英雄的脸上都没有任何的光彩,由此他把关羽直接给神化了,只有关羽他才能够成为英雄,而全天下所有其他的人,只好是灰溜溜地面目无光。不过罗贯中似乎没有想到的是,如果按照他的这种说法,关羽会不会也是因为、杀死了某位成了神的人之后,所以才会被弄出病来的,以至于后来才会被如此狼狈地给生擒,最后才会被孙权的手下所杀掉的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有这样的偏颇和好笑。

 

    “三国演义”在神化了两个人的同时,还丑化了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胆小奸诈,被活活吓死的曹操;另外一个就是心胸狭隘,被活活气死的周瑜。只要对照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的人,就能够看出这两本书对于曹操的叙述,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在史书三国志当中,曹操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天下英雄人物之首,但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却成为了一个胆小奸诈的鼠辈,“三国演义”自始至终都极大地丑化了曹操,这是对一个历史人物、对一个时代英雄、对一个政治领袖和杰出人物极大地抹杀,是对三国英雄的一种蔑视,是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曹操能够在三国当中兴起绝非偶然,他亲自参与并且指挥了数不胜数的大小会战,而他亲自参加和指挥的“官渡之战”,也是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曹操还是位文学大家,著有《魏武帝集》,他又精通兵法和谋略,写过《孙子略解》和《兵书接要》等十几种兵书,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历来都能够识才、重才和用才,他就是崛起在那个时代的大英雄。曹操还是位著名的诗人,曹操三父子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在文学上又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名和佳话。而曹操所写的诗,我认为在三曹之中又应该推为首位,他所写的诗简洁明了、气势广博,至今时常仍然为世人所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手法。例如《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又比如《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最值得一提的是,对现实记叙和描写的诗《薤露行》,这首诗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的英雄,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而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曹操明显地处于傲视群雄的霸主地位,他拥有高超的智慧,他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胸襟,与他同一个时代的人同他相比,就显得要比他逊色多了。可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却被“三国演义”丑化得不堪入目,最后竟然会被关羽的鬼魂,给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后来被惊吓得旧病复发、窝窝囊囊地不治而亡。实际上罗贯中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想让世人认为:曹操这个“奸雄”是如此地不济和不齿,所以到头来只落得了一个被惊吓致死的下场。从这个侧面上来说,罗贯中是一位失败的史学家,是一位成功的谎言家,是意淫和欺世盗名的开山鼻祖之一,是一个有失忠厚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颠倒黑白和篡改历史最为成功的人士,很具有现实的讽刺意味。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吴蜀都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中,而魏国一直都处在某种强势的地位。从三国最初的形成,到最后归属于晋朝,在这段时间里面,只有一次战役,对于三足鼎立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只有那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大局和命运,那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以智取为主,是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而其中又以周瑜的功劳和作用为最大,他是吴军的主帅,他指挥若定,谈笑之间、强虏灰飞烟灭。根据史书“三国志”的记载:周瑜身材高大,长得相貌堂堂,他气度恢宏、深得将士们的爱戴。正因为整个三国时期,只有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的一统天下,是整个三国征战当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吴蜀抗魏唯一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而这份功劳,却完完全全是属于周瑜所统率的吴国将士的,所以这种轰轰烈烈的功业,就要被罗贯中给改得面目全非了。罗贯中为了把这份功劳记在诸葛亮的身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很费了一番手脚。首先,他让诸葛亮弄了一回子虚乌有的草船借箭。这种事情所发生的可能性太低,试想一下一个大雾天,敌人的箭却像长了眼睛一样,一起都射到了你想要射的部位之上,而且你的船只还是在江中行走着的,不是一个固定和静止的目标。即使是一个固定和静止的目标,在一个雾天尚且不大可能,更何况是在江中行驶着的船只。更大的可能是:别人根本不会去理睬你,曹操想要的就是同你在陆地上决战,他才不管你是雾天,还是晴天,你只要是一上岸,他就会很高兴。罗贯中描写这些,只不过是想让诸葛亮来个先声夺人,而在此之后,罗贯中就玩得有点无耻了。他先是说周瑜的苦肉计和火攻的计谋,都被诸葛亮给一一地识破,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周瑜的智谋还比不上诸葛亮,你周瑜能的,他诸葛亮也能,而且在智谋上,诸葛亮隐然还要比周瑜更高一筹。然后,罗贯中干脆就把无耻写得有点玄虚了,“三国演义”里面,周瑜在定下了计谋以后,“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起时,却早不省人事”。“三国演义”当中的周瑜只有这么大的一点本事,计谋虽然定好了,但老天却同他过不去,“东风不与周郎便”,所以他只有口吐鲜血的份了,人们连想都不用想就能够猜到,最后只能是轮到诸葛亮大显身手了。首先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周瑜治此心病,竟然密书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后是心胸狭隘的周瑜拜托诸葛亮祭取东风,而胸怀广阔的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登坛祭得东风,直到这个时候,才又有了后来周瑜大破曹军的事情。罗贯中就是用这种很无耻的手法,来把赤壁之战的首功偷换给了诸葛亮。你周瑜不是能用兵、会用计谋吗,我诸葛亮的智谋却比你周瑜更高,到了后来最紧要的关头,要是没有我诸葛亮用法术登坛祭得东风的话,你周瑜的计谋根本不可能得以实现,到头来也只会落得一个吐血而亡的下场,甚至整个东吴的将士都将会成为曹军的俘虏。不过以罗贯中这种下三滥的手法,只能够骗骗下愚之人,虽然他想要来篡改历史,但很显然他的这种手法破绽太多。首先,是蜀军和诸葛亮,已经没有了抗击曹军的能力,他们已经被曹操打得东奔西走、无处藏身,最后只得向孙吴来求救。其次,是周瑜亲率三军,到刘备的地头来攻击曹军,曹军没有能够胜得过吴军,但是曹军的势力强大,周瑜只好定下了火攻之计来打败曹操。若是真的像“三国演义”所说的、诸葛亮有如此的通天之能、又有如此智谋的话,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早定计谋、不早显身手来大败曹军呢?这样不是更名正言顺一点吗?!这样不是更光明正大一些吗?!况且诸葛亮更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为什么最后却还是要轮到周瑜来出头呢?!明眼人一眼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荒唐和可笑。况且,诸葛亮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可歌可泣的作为,以他这么一位有本事、这么能用兵的人,亲率五虎上将,连年用兵,到头来却不过是碌碌无为、未捷先死,实在是有点矛盾之极。罗贯中这种大胆篡改历史的手法,对现实很具有讽刺的意味,也为后人篡改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正因为赤壁之战在三国鼎立上,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是吴蜀两国抗曹当中唯一的一个亮点,所以为了偷取这份功劳,罗贯中丑化周瑜就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周瑜在“三国演义”里面的死法,也是十分的窝囊,他每每被诸葛亮的计谋所戏弄,在同诸葛亮的较量当中,无论计谋,还是智慧,他都要比诸葛亮差得太远,所以,每次都被诸葛亮的计谋所愚弄,以至于不是丢城,就是损兵折将,要不然就是又赔夫人又折兵,最后竟然被活活地“三气”而亡。周瑜死前还对着苍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竟然就这样连叫了数声以后而亡。这无非就是以此来显得诸葛亮要比周瑜高出一筹,因此也很显而易见,只有诸葛亮才是赤壁之战唯一的功臣,周瑜只不过是一位心胸狭隘的无能之辈,更让人们觉得赤壁之战是诸葛亮所为了。这种狗屁不通的手法,很可以蒙骗一些粗浅之徒,那些在历史上篡改历史的人,所运用的无非就是这些手法,他们最终只会落得一个可笑的下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虽然周瑜因为疾病而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功业和他的风范,却长存于天地之间,而天地之间的这股浩然正气,是不会畏惧任何鬼神的。

 

    “三国演义”还美化了两个人。通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自始至终都是被罗贯中过份溢美的人物,这已经超出了赞美的程度,所以只能够归结为粉饰刘备了;而与此同时,他还美化了以赵云为首的蜀国将领。这种春秋手法在“三国演义”当中随处可见。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刘备。刘备从小就心怀异心,一心想要登基成为皇帝,这是人所皆知的一个事实,曹操这个被刘备骂为国贼的人,从来就没有做过皇帝,而被罗贯中过份溢美的刘备,做起皇帝来却显得十分的坦然,这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刘备是王室的亲戚,他自己也号称自己是皇叔,不过这种说法却极不可信,很有可能只是他自己的一种杜撰,有谁看过,竟然要同母亲一起贩卖草鞋为生的皇叔,所以刘备即便是同王室有亲,那也是很疏远的一门亲戚,既然是很疏远的一种关系,以此而论,谁家的祖上还没有阔过,这又有什么好念叨的,如果真的要自己经常性地显摆出来,嘿嘿,恐怕就是另有目的了。刚开始的时候,刘备还只是跟随着公孙瓒,公孙瓒待他刘备也不薄,不想刘备却借机自己做大做强,以至于他后来脱离了公孙瓒和田楷,去投奔和归附了陶谦。刘备到了陶谦那里以后,不动声色地就吸收了陶谦的兵马,然后又在虚伪的做作了一番之后,自己就兼任了徐州刺史,刘备虽然口头上很谦让,但他实际上一下子,就整个地吞并了陶谦和他所有的人马。有了这一点资本以后,袁术的部队前来攻打刘备,结果是刘备没能够取得胜利,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又被吕布给打败了,吕布大败了刘备,刘备只得不顾一切地来逃命,无路可逃了,就去投奔和归附了曹操。曹操待他更好,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还给他有实权的官位,比公孙瓒和陶谦对他还要好。可是刘备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位能屈居别人手下的人,刘备从一开始,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当上皇帝,这从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就能够看得出来,所以他又在暗中同董承相互地勾结,想要在暗中来刺杀曹操。刘备很担心这件事情已经败露了,所以他又借着机会来出走和逃跑,并且还杀掉了徐州刺史,却因为他自己的实力不济,又被曹操给打得大败,曹操不仅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和儿子,连他手下的关羽也被曹操活活地给生擒了。想当初,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当听到曹操说他是英雄的时候,竟然吓得连筷子都掉到了地下,全无英雄所应有的气概,而他竟然谎称这是因为雷惊之故,这种举动和说辞,却同奸雄也差不了多少。而刘备所有的经历都说明了:他是一位很阴险的小人,往往能够不动声色地就把自己的恩人给卖了,甚至能够不动声色地从这些恩人手上占地和夺权。刘备在被曹操打败了以后,又逃命并且去投奔了袁绍,刘备一直都不想屈居于人下,因此他又在暗中不断地来壮大自己,以至于后来又在暗中脱离了袁绍。因为袁绍当时十分的强大,所以刘备想要联合荆州的刘表,实际上他是想要来吞并刘表,刘表得到了刘备的归附,却没料到自己所碰到的只是一只中山狼。刘表同样待刘备很好,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要地盘给地盘。而刘备却乘着刘表去世的机会,一下子就吞并了他的儿子刘琮和他的人马,于是刘备又聚起了十万之众,但没想到刘备很快又被曹操给打得大败,最后他只能够逃命、一直没命地逃到了夏口,并且向江东的孙权来求助。孙权委派周瑜亲率大军,在赤壁大战当中用火攻打败了曹操,刘备却又乘着刘琦病死,吞并了刘琦,而且还用计不动声色地来使得、他在同孙权争夺蜀地的时候,处于很有利的位置。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他又吞并了与他交好的同宗刘璋,却因此不再归还从孙权手中借得的、当初安身立命的荆州。而当刘备的实力真正强大了以后,在曹丕登基称帝后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登基、当上了他所梦寐以求的皇帝。可以这样说刘备就是这么一位阴险狡诈、心怀异心的小人和阴谋家,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山狼,不时地向自己的恩人和朋友们下手,从来都没有过屈为人下的打算。最后刘备在故作的谦让之下登基成了皇帝,而在刘备的一生当中,这种虚伪的谦让实在太多了,但每次他的这种谦让,都显得没有任何的诚意,所以他在当上皇帝的时候,还要当着众人的面干号几句,以此来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真是让人感到非常的滑稽和可笑。刘备是不是王室的宗室,这是一件十分可疑的事情,即便是,那也是很疏远的一种血缘,但在当时,却有王室极亲的刘氏血脉、甚至还有皇帝的存在。虽然他们没有任何的实力,但刘备为什么不去维护汉刘一脉,不在暗中来迎送、并且扶佐他们成为天下的皇帝,而是争着要同曹丕相比,这么急着想要去当他自己的皇帝呢?!他的这些作为同孙权相比,也都要大大地不如。再者,刘备是一个自身不具备实力的人,每次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渡过难关,并且逐渐地做大做强的,即便是别人对他再好,他仍然还是心怀异心,是一个十分阴沉且又不动声色的人物,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备做皇帝之心已非止一日了。刘备以号称拥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为军师,又还有不可一世、勇冠三军的五虎上将,最后也不过是在蜀地之间,苦苦地同吴魏两国来周旋和挣扎,所以所谓的军师和不可一世的猛将,也不过是如此而已,比起曹操和孙权来说,刘备那些被罗贯中吹嘘得神乎其神的人,让人觉得也不过是尔尔。从历史和事实来看,他们比起吴魏两国的实力来,还要更差上一筹,因此这些说法,也就只能够贻笑大方了。看来罗贯中的这种美化,只能够一时间美化一个人、掩盖一些事实,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改变不了历史原有的风貌,最终只会落得一个让人耻笑的下场。这很值得后世的人们来深刻反思和引以为戒。

 

    在美化刘备的同时,“三国演义”还美化了以赵云为首的蜀国将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五虎上将的说法,这五个人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而除了关羽以外,“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写尤为突出。不过很让人笑话的是:刘备既然有一个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胸中拥有百万兵的诸葛亮,又有天下无敌、武艺超群的五虎上将,为什么他没能够平定天下,反而被别人打得一筹莫展,最终竟然还会被别人所消灭呢?!关羽和张飞都是被别人打败或者杀死的,而他们死之前诸葛亮也还健在,所以“三国演义”当中许多的描写都是以虚代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五分虚构、五分史实的根本原因。“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写也是出神入化,大大地超出了正常的范围,罗贯中卖力地粉饰了他心目当中认为好的东西,却很少去考虑历史和真相,很少能够兼顾历史原本的客观事实,所以总是弄得华丽堂堂,但也总是弄得龙头蛇尾。赵云在史书“三国志”里面的描述并不是很多。赵云在随诸葛亮征战祁山的时候,诸葛亮命他和邓芝共同地来阻击曹真的大军,因为曹军的势力强大,所以他们在箕谷的战事,十分的不利、败给了曹军,赵云因此也被贬为了镇军将军。但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却把这些给改得面目全非了,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和邓芝“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这种说法同历史事实之间的出入甚大,是黑白颠倒和完全不同的两种说法。这种与历史记载完全不同的描述,在“三国演义”当中随处可见。而这种做法肯定不是作者无意间的行为,也不可能是作者疏忽或者不知道历史真相的原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有意的作为和精心所设计的谎言。而这种做法一旦被人给识破,那么它们所起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路人皆知的了。“三国演义”在美化了刘备和赵云的同时,还淡化了两个人物,他们就是孙权和以吕蒙为主的吴国将领。以孙权为首的吴国,在抗击曹操入侵的时候,起着十分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以孙权为首的吴国,也是对抗魏国最主要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历次的战斗当中,吴国往往是阻止魏国一统天下最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人们在“三国演义”里面,却很少能够看见赞美孙权的情节,而丑化他的故事在书中却有不少。在“三国演义”当中,丑化孙权并不是作者的目的所在,但是“三国演义”却实实在在地把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功绩给淡化了,这应该是罗贯中故意的遗忘和淡化吧,毕竟来说,孙权并不是罗贯中心目当中的英雄,所以,淡化他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蜀国和刘备的英雄事迹。不仅仅如此,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常常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知道吕蒙为何许人也,只知道其名而已。吕蒙十五岁的时候,就跟随着他的姐夫邓当去攻打盗贼,当时邓当有个手下对他十分的无礼,并且出言来讽刺他,吕蒙因此而大怒,他拔刀杀死了这个官吏,后来孙策觉得他有点不同寻常,就亲自赦免了他。吕蒙二十岁左右,就因为他出色的表现而官拜别部司马,他跟随着孙权去征讨丹阳,所到之处、皆有战功,随即就被升为了平北都尉,并且还兼任了广德县长。吕蒙跟随孙权去征讨黄祖的时候,他亲自率领前锋部队进攻、亲手砍下了陈就的首级,因此将士们乘胜追击、一举就攻破了城邑,并且最终还擒获了黄祖。这些都是因为吕蒙善于作战和用兵的原因。而在同一年当中,吕蒙又同周瑜和程普,在西线乌林地区击败了曹操,把曹仁围困在了南郡,益州将领袭肃因而率领全军归降了吴国。后来曹仁分兵攻打甘宁,甘宁被围困,情况十分的危机,又是吕蒙献计才打败了他,因而还平定了荆州。吕蒙因此也被升为了偏将军,同时还兼任了寻阳县令。鲁肃他在接替周瑜之后,有一次要去陆口,途中要经过吕蒙的驻地,但因为鲁肃有些轻视吕蒙,所以并没有想要去探望他。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威名日益地显赫,不要再用老的眼光来看待他了。鲁肃听后就去拜访了吕蒙。吕蒙和鲁肃两个人喝着酒、当酒喝到酣畅的时候,吕蒙就问鲁肃说:“您接受了重大的任务,去与关羽为邻,有没有预先准备好什么策略,也好事先来防范意外的发生”,而鲁肃因为从来都没有细想过整件的事情,所以仓促地回答说:“临时再采用适当的办法吧”。吕蒙听了之后、很不以为然,当即就为鲁肃谋划出了五条计谋,因此鲁肃在听完了之后,不由得也对吕蒙感到非常的钦佩。两个人此后还成为了相当要好的朋友。吕蒙后来因为攻打皖城有功,而被升为了庐江大守。其间恰逢庐陵有盗贼叛乱,众将多次征讨全都无功而返,孙权因此就命令吕蒙去讨伐,并且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吕蒙果然又不负众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最让人佩服的是吕蒙的用兵和谋略,吕蒙曾经在强敌环顾的情况下,没用一兵一卒就骗降了刘备零陵的守将郝普,堪称用兵的典范。吕蒙用兵很有奇效,是善于用兵且又拥有智谋的一位统帅,他在这些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关羽父子就是被吕蒙给打败,而最后又被朱然和潘璋所擒获的,他谋取关羽父子之战,就足见其用兵之能。吕蒙年少的时候,虽然武断和轻率,也不太读书,但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学问不断地加深,出谋划策和运筹帷幄也都有特别的奇效,他不仅胆识过人、亲身上场来杀敌,而且还很有谋略、善于决断,是一个会用兵的奇才,到了后来,他能够克制住自己,改掉了轻率和武断的毛病,变得沉稳而又果断,是吴国一位十分难得的帅才。但看过了“三国演义”之后,却很难让人对他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用和功劳都被罗贯中给明显地淡化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有一百二十回,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历史,而其中有很多的故事和情节,都是由作者自己所杜撰的,作者在描写历史事件的时候,从一开始就存有了作伪之心,所以三国当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被作者给改得面目全非了。作者在描写魏、蜀、吴三国演化的时候,全凭着自己个人的喜好和偏见,从来就没有站在一个公正和客观的立场之上,因此三国的这段历史,已经被他给改头换面和重新包装了。与此同时,作者在“三国演义”里面,还设计了许许多多奸诈的计谋,编造了许多可以用来骗人的陷阱和故事,所以此书也给人一种诡计多端和奸诈无比的感觉,让人读过了之后,容易产生一种用谎话来蒙骗他人的想法,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原本诚恳的处世态度。这对于用兵之道,或许会有些启发,但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就有些离经叛道了,而“三国演义”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恰恰就是在为人处世之道上面,因为“三国演义”毕竟只是部小说,而不是兵书奇典。虽然小说允许虚构,但作者从一开始就存有作伪之心,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来巧思妙想,因此他就把历史给改得面目全非了,他也把历史的真相深深地给掩盖起来了,同时作者更进一步地杜撰了、三国当中许许多多并不存在的事情,因而使得历史也就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可以这样说这个时候的历史,就已经变成了作者手中的一大法宝,而“三国演义”妙也就妙在这个地方。同样当蒙昧和迷茫的世人,环顾当今人类现实的时候,无数惊人相似的一幕,依然还正在发生和上演着,并且,仍然还将会持续不断的存在下去,环顾全球,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都被谎言所包围,许许多多的真相,都被改头换面而成为了故事,然后又重新地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所有的这些现象,很值得引起人类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世人对待历史和事实最起码的态度,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曾经试图做过,那就是:不隐恶和不虚美。不过两千多年过去了之后,这句话对于我们当今所有的世人来说,仍然还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人类的文明史并没有很长,但在这个并不长的历史当中,人类共同地生活在同一凉热的星球之上,他们时常还要被各种无知和谎言所蒙蔽,他们还将一年又一年地这样生活下去,他们又将会看到和感受着怎样荒唐的一个历史、怎样荒唐的一个世界?!又或许历史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来同人类强硬地对话,人们从此就将会共同迎来和体验一个、全新且又没有任何欺骗和造假的人类文明史。

 

欧阳军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庐陵家中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