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之老子

欧阳军

 

    老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所供奉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被后人称为老聃。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相传他是道教的祖师爷,他因此能够脱离尘世、飞升成仙,而《道德经》,正是他留给世人来修法得道的宝典。不过中国最早的道教,却是东汉的张道陵所创,张道陵也是道教第一代的天师,又被尊称为祖天师,他在创立道教的时候,便尊奉老子为崇高的天神和祖师,视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典,把《道德经》当中所提倡的“道”和“德”,视为最根本的信仰。正因为老子被附会成了仙家和道家之祖,所以有关他的生平和事迹,就被蒙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色彩。综合所有后世的论述和说法,老子多半是被世人视为了真仙和天神,但是,世人的说法同道教的论述一样,全都显得有些过于夸张和离奇,缺少事实上的根据和最起码的理性。以一种更符合现实和实际的眼光来看:老子是一位非常乐观达天的隐士,他崇尚自然、却又以人为天下万物的中心,他认识到了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但他许多的认识和思想,却又十分的质朴和牵强,缺乏应有的理性和逻辑。从客观上来看,老子是一位大隐于市的达人。是中国早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所有的学说和观点,都集中地反映在了他的著作《道德经》当中。

 

    首先来谈谈老子年寿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这个问题一直是莫衷一是的,关于他的年寿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定论,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但也有可能活了两百多岁,至于其它的一些说法,就显得更加的离奇和扑朔迷离,所以,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人物来相比,就具有其神秘和不可理喻的一面。不过,以中国古人正常的寿命来看,老子最长的寿命,应该不会超过九十岁,他的寿命大概也就在八十岁上下,而其它所有夸张和神秘的说法,只不过是世人的一种附会而已,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信性。相传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由于周朝日见的衰微,所以,他最后就离开了周都,从此过着一种遁世和隐居的生活。而《道德经》就是他隐居之前所著,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总共大约有五千多字左右。老子学说最大的成就,就在于他的辩证观点和思想,而至于那些妄想成仙得道之徒,把《道德经》视作至高无上圣典的想法,都是属于虚妄和无知的谬误,是愚昧和浅薄的世人,不切合实际的一些妄想。老子认识到: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对立而生,所以,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还认识到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可以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相互转化,所以,他又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这些辩证思维很不成系统,所以,他也没有形成科学化和理论化的辩证思想,不过,以古代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来看,这已经算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老子许多的观点和认识都有其可取性,比方说:“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等等,但他所有的认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种混沌和质朴的状态当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成是“道”或者“朴”的人,他认为“道”或者“朴”可称为“无”,所以,他说:“道常无名、朴”。他既把“道”看成是一种混沌未分,生成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又把“道”看作是一种超时空和超感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永恒与绝对的精神。虽然他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有一定的可取性,但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及“不出户”能够“知天下”,“不窥牖”也可“见天道”,并且进而推崇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就显得有些过于的武断和牵强,具有很强烈个人主观唯心论的色彩。老子在社会治理上,主张“以无事取天下”的“无为而治”。他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因此他把“鸡犬之声相闻”、且又“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式的社会,说成是理想之中的天堂。概括地来看,他的这些思想和认识,都是属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又显得有些过于肤浅、混沌和缺乏逻辑,所以,他没有形成一种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辩证理论。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并没有超出古代的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所应该具有的认识的范畴。

 

    孔子去周朝的时候,曾经拜访和问礼于老子。老子回答他说:“你所说的礼,倡导他的人同他的尸骨一样,全部都腐烂已经化成泥土了,只有他的言论仍然还存在着。况且人们时来运转的时候,就会驾着马车出外去做官;而当他不得志的时候,就又像蓬草一样随风飘摆、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能够把上等的货物给隐藏起来,就好像他并没有什么东西来出售一样;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是他的容貌和言行举止,却会谦虚得像一个有些愚钝的人。除去你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抛弃你故为做作的形态和神色,以及自己过高过大的那些志向,这些对于你自己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任何的好处。我所能够告诉你的,也只有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可以编织罗网来捕捉它;能游的可以制成丝线来垂钓它;能飞的可以用弓箭来射杀它。而至于龙,那就不是我所能够知道的了,它是乘着云、驾驭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所见到的老子,就好像是如同龙一样的人”。从中世人也应该可以想见得到,当时老子的名望和地位,一点都不会比孔子的低,与他同时代的孔子相比,老子的声望和名气,有可能还要显得更高和更大一点。虽然孔子如此之高地评价了老子,但儒教的信徒们,却常常过度地来贬斥老子的学说,所以,连太史公也十分感叹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他是非常感慨地说道:有着不同主张和认识的人,彼此之间,是怎么样也不能够谈到一块去的啊!太史公的感叹,大概是针对残酷的现实有感而发的。老子最后辞官归隐、返回到大自然当中去了,不过他“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就真的完全能够实现吗?这个恐怕只有老子他自己的心里面,才会最清楚吧。而《道德经》所论述的,也只是他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一些感悟与认识,至于成仙得道之徒的那些虚妄之词,就很足以贻笑大方了,这些神话和传说,既不可信、又不可行,但所有的这些,却又不是老子生前所能够预想得到的。老子最后归隐,死于他所倡导的理想当中,也算是叶落归根、实至而名归吧。或许老子,他最终还是跟着黄帝学道去了吧,只不过,当天天都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时候,他最后所学成的,不知道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呢?!世人在道德经当中,目前应该还无法来参透和看个明白,不过这也并不是完全就无从知晓的一件事情,当世人哪天都能够飞天的时候,道德经自己应该就会站出来,为老子、事实和历史来说话,就如同道德经当中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欧阳军

00五年四月十五日于庐陵家中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