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读诗

欧阳军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只不过出于种种人文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当今很难再现诗词空前的盛况了,唐宋两代便成为了诗词全盛时期的一个背影,星光熠熠和全民共享的诗歌时代,渐渐地已经离世人而远去,成为了中华文化当中、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一种遗憾。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总共有诗歌305首。世人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诗词,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历史人物、人文和社会的背景,特别是诗词由盛转衰的背景和原因。通常来说,诗词的阅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不懂诗词任何的意思,读了也等于没读,对中国古代的诗词完全是门外汉,根本不具备最起码诗词阅读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能够读懂中国诗词字面的意思,能够了解到诗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但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仅仅只限于此,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不能把握和通晓诗词当中所运用的典故,也不能体会诗词所表达的诗外之意,更不知道诗词创作的时候,作者所处的人文、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这种阅读水平的人人数最多,虽然他们能够知道诗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但读起来不会有畅快淋漓的感觉,也不可能有同作者神交的快感,更不可能带来精神上尽善尽美的阅读享受;第三个层次是不仅能够读懂和理解诗词字面的含义,而且还能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所蕴含的哲理,能够读懂诗词所表达的诗外之意,能够同作者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也知道和通晓诗词当中所运用的种种典故,能够知晓当时的人文、历史环境和社会、政治背景。阅读起来不仅轻松自如,而且还能够带来感观上的娱悦,可以通过阅读好的诗词佳作,从而达到精神上畅快淋漓的某种感受。达到了这个层次的人不多,但真正能够从阅读上带来快感和知识的,也只有这个层次的人,而其他的人,只有从他们的点评之作当中,来一窥诗词的深意和奥秘,并且从中掌握一些人文和历史知识,来增长自己诗词方面的一些见识,从这些阅读当中,为自己带来某种享受和感知上面的认同,进而使得自己阅读诗词的能力和水平,都能够大大地进步和提高。而中国古代的诗词,也正是世人来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坛、政坛和文明绝佳的一个窗口与途径。

 

    中国诗词全盛的时期是在唐宋,通常被世人称作为唐诗宋词,而唐宋也是中国产生诗人最多的时期,唐宋两代著名的诗人有很多,而且唐宋的诗词,所涉及到的范围和题材也很广,所以极具阅读性和欣赏性,这也是为什么唐宋的诗词,能够经久不衰、人见人爱最重要的原因。即使是在当代,大多数阅读诗词的人,通常也都是选择唐宋诗词的阅读,这充分反映出了世人的喜好和偏爱。从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这也是一般读者的上上之选,是普通读者阅读诗词最好的一种选择和途径,如果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推敲的话,唐诗宋词成为了两个朝代各具代表性的文化,既有文化固有的规律性、而且还又有历史的偶然性。在唐代众多的诗人当中,刘禹锡是才华横溢和比较独特的一位,他不仅是位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积极地参与和推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所写的“天论”三篇,是阐述无神论思想的名作,他还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强烈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所有的这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部都具有非常重大的进步意义、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由此也可以来推断刘禹锡的历史地位,远远要比通常世人所认为的要高。刘禹锡曾经在十四年当中,作了两首非常著名的政治讽刺诗,这在所有唐代的诗人当中,应该说是成就最高的一位、同时还是最为独特的一位。一首是公元815年所作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第二首诗写于大和二年,也就是14年后,公元828年所作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与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他因此也被贬为了朗州司马。十年以后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被从朗州召回到长安,当他目睹了新贵们的权势和朝中人们的趋炎附势之后,不禁触景生情、十分的感慨,他以游玄都观看花为题,写下了这首非常著名的政治讽刺诗,来表达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展现了作者的自信、坚贞不屈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他因此也惹得权贵们和执政者非常的不悦,他于是就再一次地被贬出了京师,在历经了坎坷和浮沉十四年以后,刘禹锡终于又被召回到了长安。而在这十四年的光阴当中,皇帝已经换了四位,当年的权贵和小人也死的死、垮的垮,但是政治斗争依然十分的残酷,刘禹锡对此仍然是积愤难平,他有意旧事重提、继作了第二首成就极高的政治讽刺诗。刘禹锡在全诗当中,仍然具有很浓的戏谑和嘲讽的意味,表现出了士人不屈不挠的人格和作者大无畏的精神。他在第二首诗的序言当中明确表示: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这种对权贵和腐朽势力,公开的蔑视和宣战,让后世的人们,看到了天地之间大写着的人,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和人格,让后世的人们感到了汗颜无比,作者以自己无惧无畏的言行,来告诉中国当今的世人,人也可以这样骄傲和灿烂地活着。刘禹锡著名的文章和诗作还有很多,中国人对于他成就和历史的评价,确实是有失厚道和公允。人们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够真正地来看清和了解历史,历史才不会被相关的谎言所包围。

 

    整个唐代,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不朽的诗篇,而这肯定同权贵、朝廷和民间,共同的推崇、风行和喜好有关,同王朝强行所推行的价值取向和科举取士的制度有关。通过阅读唐代诗人的一些作品,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这种最基本的事实,不过这肯定不是唐诗宋词能够兴起、并且达到全盛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盛唐时期的诗人他们所写出来的诗篇,通常都透露出一股自信和自豪,而这些特性是乱世当中的诗人,所无法来比拟的。王昌龄的“出塞”,就很能够体现出唐朝人的这种自信和自豪: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惜如今当代的中国人,已经很难再找到这种自信和自豪的踪影了,汉文化已经极度缺乏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以至于另外的一门语言英语,已经成为了全民人人从小必读必会,甚至成为了衡量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人才最重要的一个标准。盛极一时的中华文化,仍然还处于某种低谷当中,回想中华文化由盛转衰的整个历程,不得不令世人唏嘘、感慨和深思。“出塞”当中的飞将军,是指西汉的名将李广,他曾经担任过右北平郡的太守,而郡治的所在地就在卢龙城。李广很有谋略、懂得用兵、能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李广的大半生都是在征战沙场,很多的时候都能够以少胜多、匈奴闻之而丧胆。据“史记·李将军传”的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王昌龄的整首诗当中,人们可以看出:作者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竟然会有何等的骄傲和自豪。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也为后世的历朝历代所推崇,甚至还被不少的人,推选为唐代的七言绝句之首。王昌龄晚年虽然因为不拘小节,招致了许多的不解和非议,但是他的内心却是自由和纯洁的,他在“芙蓉楼送辛渐”当中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晚年虽然不太注意细行和小节,但他自己的内心却是纯洁和问心无愧的,他就是在自由自在和问心无愧当中,生活于整个的天与地之间,而这首诗就是王昌龄纯洁心灵的某种公开宣告。在唐代众多的诗词当中,还有许多是描写自然景致和田园风光的诗,这些田园山水诗的成就也很高,孟浩然就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先驱。孟浩然一生极不得志,从未中过进士,终其一生都是一介布衣,但是他的诗作恬静旷远、极具欣赏性,他一生游历颇广,有不少的作品,都是妇孺皆知、千古传颂的佳作,比方说“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虽然终其一生都是一介布衣,但是他的诗作,依然能够流传千古、经久而不衰。而每当读到唐代许多不朽诗篇的时候,不得不令世人感叹:中华当之无愧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唐宋是诗歌由盛转衰的一个分水岭,从宋代开始,诗作由盛而衰、词作慢慢地在兴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基因里面的残缺:士人和学子皆为笼中之鸟,没有创作和学术自由,崇尚阴柔的世风和宫廷的计谋,缺乏对人、人格、人性和权利最起码的尊重,而士人的媚俗、学而优则仕和国民的逆来顺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残缺,最为形象的体现,世人甚至从太监,几千年来代代的相传当中,就能够很直观地发现:中华文明已经出现了许多十分重大的问题。社会价值取向长期严重的失败,就注定了国民智慧和中华文明整体的低迷。开拓进取的精神、自由、平等和博爱与追求幸福的勇气,就成为了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当中的一个短板。而唐诗宋词,则很好地反映出了这种长期的社会现实。虽然宋代的诗歌由盛而转衰,但是宋代的诗人在中华文化当中,还是占有了一席之地。谈起宋诗和宋代的诗人,梅尧臣、郑文宝、石延年、苏轼、陆游、杨万里和欧阳修等人,为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至于苏东坡的诗作,大多数也都不是上品,从整体上来说苏轼的诗作,在唐宋两代诗人的对比当中,根本就没有世人所想象得那么好。石延年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南朝”是其中最有气骨的:南朝人物尽清贤,不事风流即放言。三百年间却堪笑,绝无人可定中原。自从东晋偏安算起,到宋、齐、梁、陈南朝的灭亡,总共经历了二百七十二年。诗人把“南朝人物自号清贤,不是追求名士风度、不拘礼法,就是说些空洞无用的大话,历来都是迂腐可笑和自欺欺人,三百年间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出来收复中原的社会现实”写得入木三分。石延年是有感于宋代屈辱的现实,不禁所产生的遗憾,进而因此而抒发的感慨。面对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当今屈辱的事实,石延年把一种巨大的遗憾和家国情怀,传递给了我们这些无所作为的人,而在自己内心的最深处,时常都会因此而在隐隐地作痛。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苟延残喘至今日,的确还是处在了百代之颓波的一个低谷。

 

    宋代诗人欧阳修是宋代文坛的领袖,他在诗、词、史、经、赋、散文、诗话、吏治和金石学等诸多的方面,均是大家,他是宋代古文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帅、博学多才,是位政治家、史学家、经学家、金石学家、文学家、改革家、评论家和思想家,欧阳修以他开拓进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宋学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宋代诗风的不振,或多或少,同欧阳修对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有关,但是这很显然,并不是宋代诗坛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从欧阳修的诗词作品当中,世人也不难发现:欧阳修同样缺乏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一种精神,极度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缺少学术、思想和创作上的自由,他在文化和学术上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他的开拓、创新和对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与他同时代的文坛和政坛名人,不是他的朋友,就是他的门生或者弟子。欧阳修的诗“梦中作”同杜甫的“绝句”一样,都是一句一绝,每句都各有一个立意,人们可以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实际上无论是杜甫,还是欧阳修,全部都没有改变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这就是中华大地上士风不振的根本原因。从一种纯文化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唐宋的诗词和中华文化,同样是作为诗余之作的词,却能够在宋代大放异彩,名人和佳作辈出,欧阳修、苏轼、柳永和辛弃疾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苏东坡的词作则一改诗作上的低迷,每每却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上品,甚至许多的作品还都是压卷之作,当然他们于作品上面的差异,往往也不过是在伯仲之间,所以世人皆曰:欧阳修有罪于诗的说法,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矛盾和事实上明显的出入。宋代文化象征的词作和词人的兴起,就完全打破了许多平庸之辈个人主观上的臆想。而拒绝平庸,这也正是当今的文坛和诗坛,真正最为缺乏的东西。欧阳修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种代表与缩影,从他的身上,能够具体而微地体现出中华文化巨大的遗憾和不足,又能够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灿烂,让人也看到了中华文明华丽转身和涅重生的一种可能与希望。

 

    中国诗词所形成的年代十分的久远,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韵味和比较严谨的格式。这些诗词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田园风光,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而与这些诗词作品相关的,还有许多的典故、传说和人文历史,所以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世人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绝佳的一扇窗口。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也都具有很好的意境、很高的成就和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唐宋许多的诗词佳作,这些诗词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今仍然深受世人的推崇和喜爱。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诗词大多数的时候,只不过是人们休闲和娱乐的一种方式,是人们闲暇时的一种兴趣、爱好和精神享受,因此世人也不应该对诗词,抱有太多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当人们阅读这些诗词佳作的时候,可以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认同和心灵上的体味,人们不仅能够从这些生动和形象的文字当中,体会到田园风光和山水之乐,还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也能够同诗人们感同身受和心有灵犀、达到神我两交的境地。通常来说,这就是阅读诗词最高的一种境界。在一个诗歌的国度当中,诗风之不传,已久矣,人们大多都是无言以对。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的时候来说,只要能够看得懂诗词作品,能够给自己带来阅读上的某种快感和享受,这就已经足够了,不用过多地去挖掘诗词当中的内涵。诗词不能够承载生命之重,却能够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闪耀着光芒。

 

欧阳军

二00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于庐陵家中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