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辯證法

歐陽軍

 

一、哲學

    在漢語中“哲”是智慧、聰明和博學的意思,在古希臘語中,哲學是愛智慧的意思。人們通常都認為哲學是一種使人理性、讓人擺脫蒙昧和無知的學問,但這並沒有完全地表達出哲學的科學實質。哲學是一門博大精深、去偽存真、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科學,是一種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與宇宙觀,是關於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觀點與認識的學說。人類自千、萬年前在地球上出現以來、發展至今,都要同宇宙、自然界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發生聯繫,與此同時,人類社會自我之間也存在著十分緊密的相互關聯。人類不僅要認識和瞭解周圍的宇宙與世界,同時還要認識和瞭解人類社會本身的狀況與特性,人類會對宇宙、人類社會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哲學思考,而這些哲學思考被理論化和系統化之後就是哲學;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宇宙觀、文化觀、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學知識的理論體系。人們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生活當中會形成世界觀、宇宙觀、文化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對宇宙、世界和人類本質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形成對宇宙、人類社會和世界萬事萬物之間關係與聯繫的根本認識。每個人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哲學思考和哲學觀,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種族和群體當中的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和狀況下,會有不同的哲學思考和哲學觀,哲學是理論化與系統化的世界觀、宇宙觀、文化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哲學既是世界觀、宇宙觀、文化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是方法論,用一定的世界觀、宇宙觀、文化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去觀察、分析、思考和處理問題,指導自己的行動,就是方法論。有什麼樣的哲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哲學是哲學觀和方法論某種形式上的統一,人們就是在哲學觀的指導下,形成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應該如何來處世的方法。人類發展至今主要有三大門類的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其它種類的科學知識。哲學首先是門科學,哲學當中有很多不同的門派和分支,有各自不同的觀點、理論和學說,同樣需要來辨別對與錯和去偽存真,同樣需要在反復的實踐當中驗證和總結,同自然科學當中的科學實驗一樣,實踐是檢驗真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標準之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當中有許多錯誤的觀點與認識,比方說地心說和偽精神分裂症理論等等,熟悉自然科學的人對此都比較瞭解,哲學當中同樣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謬誤和錯誤的觀點,所有這些謬論和錯誤都應該在人類不斷發展的文明當中,被真理和事實給淘汰,哲學才能夠因此而不斷地向前發展和進步。哲學和具體的科學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哲學研究的是整個世界的一般性的普遍的本質和規律,具有哲學觀和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是從哲學觀上把握整個世界或者某個事物;具體科學研究的是具體的科學現象、門類和問題,對哲學當中的錯誤有驗證和糾錯的作用,是從各個具體的領域來認識世界和科學規律。同時,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哲學和具體科學同樣都屬于一門科學:哲學可以用來指導人們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思維本身,任何科學家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在某種哲學的哲學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來進行著自己的研究活動和科技創造;而具體科學可以用事實來驗證哲學當中存在著的謬誤,並且,能夠對哲學未來的發展和方向產生一定的影響。哲學可以用系統化的哲學觀和方法論,來指出具體科學研究當中存在的錯誤,能夠對具體科學的研究進行總的指引,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有益和催化作用;而具體科學對哲學有驗證、糾錯和孵化作用。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傳統哲學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與世界的關係的。而人與世界關係的最本質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這是一個貫穿於哲學研究的一切方面和發展始終的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有著相互聯繫的兩個重要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什麼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即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是本原的?何者為第二性,是派生的?這是二者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做出的哲學回答,就是關於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學說,在哲學史上屬所謂本體論的問題,是一切哲學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以及解決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第二個方面:‘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像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第二方面所做出的哲學回答是論證世界可知與不可知問題,在哲學上屬認識論範疇,它所涉及的是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現實性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內在聯繫著的。第一個方面講的是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原,講的是思維和存在的對立;第二個方面講的是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講的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只有同時把握這兩個方面,並把握它們的內在聯繫,才能全面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在整個哲學中的地位。這個基本問題在哲學中的意義在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精神,還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恩格斯提出:‘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來說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或神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唯物主義學派’。如何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在哲學史上曾有過所謂二元論,主張物質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質,二者各自獨立,並行不悖。二元論者並不是獨立於上述兩大哲學派別之外的第三派別。因為二元論的主張不可能堅持到底,最後往往以臆想出的一個淩駕於物質和精神兩個本質之上的本質-上帝或者神為結局,實際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二元論的哲學把物質和意識絕對對立起來,它雖然承認物質是獨立的本質,但在說明物質和精神關係時,又把精神說成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力量,並用神或上帝把物質和精神兩個本質結合起來,所以堅持二元論的觀點不僅在邏輯上自相矛盾,而且實際上也必然倒向唯心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涉及到世界是否可知,思維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唯物主義者堅持世界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認識的,認識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一些唯心主義者也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但他們把世界看成是精神的產物,而認識世界只不過是精神自己認識自己。還有一些唯心主義者,他們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不可知論者。駁斥不可知論的最徹底的方法是實踐,人們通過實踐認識了世界,同時也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哲學基本問題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踐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根本問題。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都包含著兩個基本方面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認識和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問題,從理論上講,也就是認識和處理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在實踐活動中,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處理著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就是從主觀意志出發。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發揚符合客觀實際的自覺能動性,是實際工作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反之,在處理各種實際問題時,從主觀意志出發,忽視客觀實際,顛倒了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其結果,必然要犯主觀主義錯誤。主觀主義是實際工作中的唯心主義。這說明,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的基本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派別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在理論上的差異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唯心主義最初是人類愚昧無知的產物。遠古的人類,當人們對諸如做夢、打雷、水旱災害等現象不能理解而產生恐懼心理時,就產生了關於在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某種超自然力量的想法,這就是原始宗教和唯心主義的萌芽。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後,由於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那些脫離生產實踐活動的思想家們片面誇大精神作用,誇大統治階級的意志作用,並把它概括成系統的理論,這就是唯心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根源。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同大自然進行搏鬥,只有承認外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才能進行生產;另一方面也正是在這種生產過程中認識了自然界並逐步認識了社會與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認識,經過哲學家們的提煉和理論化,就產生了唯物主義哲學。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階級根源。一般說來,唯物主義總是同歷史上處於上升時期的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繫,他們敢於面對現實,因為他們的根本利益同歷史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唯心主義哲學則往往是同歷史上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繫,因為他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潮流相違背,他們為了維護和恢復其反動的統治,片面誇大精神作用,總是把希望寄託於某種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在階級社會裡,唯心主義不僅僅是人們認識上受到某種局限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剝削階級或集團欺騙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所以說,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和鬥爭,是階級社會中階級對立和鬥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還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從總體上看,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正確的,唯心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對唯心主義又不能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因為客觀世界是一個充滿了複雜矛盾的世界,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總會遇到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往往是精神力量、主觀因素亦起著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它無限誇大、絕對化、割裂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之間既對立又同一的辯證關係,就會陷入唯心主義的錯誤。列寧曾指出:‘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引到泥坑裡去,引到僧侶主義那裡去。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而僧侶主義(=哲學唯心主義)當然有認識論的根源,它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唯心主義雖然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終究是從人類認識之樹,從人與世界的現實的關係之樹上生長出來的,構成了人類認識發展過程的必要環節或階段,是人類認識之樹生長出來的觀念形態,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認識論根源。因此,對待唯心主義不應簡單地否定,而應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採取科學的批判的態度。對唯心主義的某些合理的因素和積極的成果應予以批判地吸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物主義,隨著人類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基本歷史形態,表現為三個基本發展階段。

 

    第一個歷史形態和基本階段是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物質是世界的本質,主張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但是,他們把世界的物質性只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原始物質’。如中國上古時代的‘五行’說,就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古希臘有的哲學家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原,萬物離不開水,並由水演化而來;有的哲學家認為萬物來源於火,又歸於火。古代印度哲學則把地、水、火、風看作是世界的本質。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他認為萬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構成的。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了世界物質統一性的正確立場,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成分,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普遍存在著直觀性的缺點且缺乏科學的論證。

 

    第二個歷史形態和基本階段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在歐洲中世紀的漫漫長夜裡,基督教神學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處於‘冬眠’時期。在這之後的1416世紀是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這時,以人道反神權,以科學反迷信,是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面臨的重要任務。在文藝復興運動過程中,出現了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一批反對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無畏戰士。16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在英法等國有了較快的發展,科學文化事業也進一步繁榮起來,在這時期,唯物主義掀起了一場反迷信、尊重科學的哲學革命。唯物主義哲學衝破了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禁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成為其中的主流,形成了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為代表的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和以拉美特利、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人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18世紀法國‘戰鬥唯物主義’哲學的傳播,成為當時比較徹底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導,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方面也達到了資產階級所能達到的高度。資產階級在其革命時期,哲學上可以高舉唯物主義旗幟,但作為剝削階級,他們的革命性又是有局限的。他們在完成奪取政權的任務之後,就逐步地趨向保守和反動,在哲學上也走向唯心主義。以貝克萊為代表的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就是英國革命以後對17世紀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反動。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歷史上有著不可抹煞的功績,它是同近代科學相聯繫的、富有成果的資產階級哲學,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理論準備。但其也有嚴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機械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把自然界一切運動過程都用純粹機械力學的規律和觀點去加以解釋。他們甚至把人也看作是一個機器,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僅僅在於人比動物‘多幾個齒輪’、‘多幾個彈簧’罷了。二是形而上學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它看到一個一個事物,忘了它們互相間的聯繫;看到它們的存在,忘了它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它們的靜止,忘了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三是唯心史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人的意識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它們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而在社會觀上卻陷入了唯心主義,因而,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或者叫‘半截子唯物主義’。

 

    第三個歷史形態和基本階段,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是科學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形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有許多派別,但歸結起來不外兩種基本形態,即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都是把意識看作是世界的本質。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人類的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種‘客觀精神’或精神原則說成是先于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個‘客觀精神’的表現和產物,因而是第二性的。其代表人物有中國宋代的朱熹,他提出‘理在事先’,認為在宇宙形成之前,就獨立存在著‘理’,這個‘理’後來產生出物質的‘氣’,而後‘氣’又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現象來。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之外存在一個超經驗的、永恆的‘理念世界’。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著的‘絕對觀念’,‘絕對觀念’的自我辯證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都不過是‘絕對觀念’的‘自我運動’、‘自我認識’的階段或環節。客觀唯心主義的錯誤在於把人類的意識和精神絕對化、客觀化、神秘化,把它們看成是先於人類和先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東西。

 

    與客觀唯心主義不同,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心靈、意識、觀念等誇大為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東西,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個人心靈之中,或是個人心靈的產物,因而是第二性的。他們不承認客觀物質世界和客觀規律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人的頭腦中固有的、主觀自生的東西。其代表人物有中國宋代的陸九淵和明代的王守仁。王守仁認為‘心外無物’,‘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心即是天。在西方,18世紀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觀唯心主義片面誇大了個人的意識作用,最後必然走上唯我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物質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物質觀發展的第一個基本歷史階段。這一歷史階段的物質觀具有直觀性,它把物質歸結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原始物質’,比如火、水、土、風、‘元氣’、‘原子’等等。中國古代的元氣說認為,一切有形的物體都是由客觀的元氣生成的,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古希臘的原子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顆粒(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這些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對客觀世界尋根究底,試圖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在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在當時並沒有被科學所證實;它把萬物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這就把問題簡單化了。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19世紀以前,原子是當時科學認識所能達到的關於物質結構的最深層次。人們由此而認為,原子是最小的物質單位,並得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質的特性的結論。這樣就把物質歸結為原子。同樸素唯物主義相比,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以一定自然科學材料作根據,克服了自發的猜測的性質,是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展和深化。但它把在質上無限複雜多樣的物質世界,僅僅歸結為某種特殊的、簡單的粒子在量的組成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窮盡的;仍然是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般特性;與此相關,也就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關於物質結構的自然科學理論同哲學上的物質範疇混為一談;並且,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在社會歷史領域陷入了唯心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和發揚了以往唯物主義的傳統,在總結科學,特別是19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早在19世紀80年代,恩格斯就對物質觀作了唯物辯證的說明,他指出,‘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從而說明‘物質’作為哲學範疇,它是對各種具體實物共性的概括。列寧又在新的條件下,總結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自然科學新成就,特別是原子中有電子等更小的顆粒,電子的質量隨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某些元素會轉化為另一種元素等新的發現,規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列寧在批判‘原子非物質化’、‘物質消失了’的錯誤觀點時,給‘物質’下了科學的經典性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這個言簡意賅的物質定義,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第一,列寧的物質定義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從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統一關係中去把握物質,規定物質,是列寧物質定義的根本特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人類認識和實踐中所遇到的世界上最普遍最基本的關係或最基本的矛盾。列寧正是從這個最基本的關係或矛盾中,同唯心主義者針鋒相對,指明了物質對於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於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體現出科學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徹底唯物主義的鮮明黨性。列寧的物質定義還表明,意識不過是物質這個世界唯一本原的產物和特殊的表現,決不能像二元論所說的那樣可以成為與物質絕對對立的另一個本質。第二,列寧的物質定義指出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人的認識可以反映客觀實在,從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第三,它對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作了最高的哲學概括,指出‘客觀存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不管物質的形態、屬性和結構多麼特殊、複雜和多變,它都永遠保持著‘客觀實在’這一共性。物質作為世界的本原和基礎,就在於它的客觀實在性。所以,從個性中看出共性,從相對中找到絕對,從暫時中把握永恆,這就是列寧的物質定義所徹底貫徹的唯物辯證的認識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而人一旦意識到意識自身並對意識進行模擬,便產生了‘人工智能’。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現象既不是‘天賦的’,也不是‘獨立自在的’。自然界先於意識而存在,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物質從自身中產生能思維的生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決定性的環節:其一,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其二,由刺激感應的反應形式到高級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其三,由一般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的意識。由物質的一般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是意識起源史上的質的飛躍。反應特性是一切物質都具有的,是‘物質的本性’的最普遍表現之一。隨著物質演化史上原始生命物質的產生,也就產生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生命物質的反映形式與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有著質的區別:非生物的反應特性都是通過改變自身的形態或者轉變為其它事物而表現出來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則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以新陳代謝、自我更新為特性的;非生物的反應特性是機械的、死板的、沒有選擇性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則為了維持其生存而具有趨利避害的選擇性,這就表現了不同程度的主動性。隨著低等生物的發展、進化,出現了高等動物,也就產生了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從刺激感應性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是物質世界反應形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意識是社會的產物。純粹的動物心理並不會自發地產生意識。意識是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意識是社會性的勞動、語言和人腦的必然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首先,社會性的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需要和可能。一般動物只是消極地適應環境,而人卻能通過社會實踐積極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這是人同其它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正是勞動、實踐。人類的勞動同動物活動的根本區別在於製造和使用工具。在製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勞動中,不僅要求人們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所不能勝任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抽象思維能力,必須有人類意識這種反映形式。其次,作為思維外殼的語言也是在社會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在勞動過程中,由於協同動作的需要,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了,於是就產生了語言。語言的產生使大腦能夠進行抽象思維活動,並使人類獲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從而推動了人類意識的發展。再次,在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下,猿腦變成人腦,並隨著社會勞動的進步而日趨完善,它的容量越來越大,組織結構越來越複雜和嚴密,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此可見,人類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直接產物。因為勞動和語言一開始就是集體的、社會的活動,離開了集體和社會,離開了社會實踐,就不會有勞動和語言,也就不會有人的意識。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的本質就是它同物質的相互關係而言的關於意識的質的規定。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意識本質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兩個相互聯繫的基本觀點:意識是高度完善的物質即人腦的機能,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離不開物質的,但又不同於物質而具有精神現象的特徵。要回答這一問題,就要懂得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依賴於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也依賴於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人的大腦是由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神經細胞的細胞體多數分佈在大腦皮層。人腦的神經網絡具有‘等級式’的結構。最簡單的分析、綜合和調節行為的職能,是由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分-脊髓、延髓、中腦和間腦執行的,複雜的職能則由大腦皮層來執行。外界因素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引起的各種刺激,沿著神經纖維傳達到大腦皮層專司不同職能的各個區域,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複雜的意識過程。人腦是高度複雜而嚴密的物質體系,離開了人腦神經活動的生理過程,就不可能有意識的存在。

 

    意識作為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進行的精神活動。通常把那種接受外部的具體刺激而引起的條件反射,叫做第一信號系統,它是人以外其它動物的唯一信號系統。人除具有第一信號系統外,還有第二信號系統。第二信號系統也就是信號的信號-語言和文字系統。顯然,在第一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是具體形象的感性反映;在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則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第一信號系統是動物和人共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則是人所特有的。人類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所進行的精神活動,無論其深度和廣度都是動物所無法比擬的。

 

    人腦是思維的器官,但不是思維的源泉。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但只有人腦還不能產生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製作的過程。沒有外界的信息輸入,就不會有意識的產生。但人的大腦並非一塊‘白板’,並非只是對外界作機械的應答,而是要用主觀的反映形式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對外界信息進行能動的改造,從而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反映者不能脫離被反映者,必須依賴於被反映者。從這一意義上說,人的一切意識,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來源於客觀世界,其內容都是客觀的,即對客觀對象的反映。

 

    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表明,在意識中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意識的主觀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意識是由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的體系,它包括感覺、知覺、表像等感性認識形式和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人的主觀世界所特有的,它們還受到人的主觀狀態(感情、興趣、知識基礎、思想方法等)的影響。第二,個體意識之間的差異性。對於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存在著反映速度的快慢、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等區別,這表現了意識是因人而異的,具有主觀性。第三,意識的創造性。意識的主觀性不僅表現為主觀映象只是對客觀對象近似真實的摹寫,而且可以創造性地深入到事物的深層本質中,還可能表現為同現實似乎毫不相干的虛幻的、荒誕的觀念形態。

 

    意識形式的主觀性,並沒有否認意識源泉和內容的客觀性,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即使是歪曲虛假的主觀映象,也畢竟是對於客觀對象的反映。人的意識不管主觀色彩多麼濃厚,不管披上什麼樣的神秘外衣,它歸根到底有著自己的客觀‘原形’。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的科學原理,既批判了否認意識客觀內容的唯心主義,又批判了抹煞意識形式主觀性的庸俗唯物主義。前者背離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原則;後者則認為意識是人腦分泌的特殊物質,這就把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簡單化了,實際上是把意識看作可以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東西,這就從另一個極端和唯心主義殊途同歸了。

 

    我們已經跨入智能、信息起重大作用的時代,對意識的研究以及由對思維的模擬而產生的人工智能,成為現代科學和哲學探討的前沿問題。研究意識和人工智能的關係,不僅對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堅持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也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思維的模擬。20世紀40年代以後,人類對思維的研究步入了新階段,出現了用機械和電子裝置模擬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電腦,即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正確理解意識和思維模擬的關係,是哲學意識論的重大課題之一。

 

    信息論、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客觀地研究意識的本質,研究人腦的思維的機制,提供了大量新的事實材料,為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論提供了新的論據和新的研究課題。人工智能作為機器是一點也不神秘的,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對人類思維過程的模擬。這種模擬的具體過程是:用輸入器模擬人的眼、耳、鼻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存儲器模擬人腦對信息的記憶功能,把信息積累起來,以供隨時使用;用運算器模擬人腦對信息加工、分析、處理的過程;用控制器模擬人腦調節各方面的信息,指揮其按各項指令正常運行;用輸出器代替人的效應器官,用以輸出信息。電腦又以機器裝置模擬人的神經細胞運動:人腦中的神經細胞對信息接受或不接受是由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進行的,電腦相應具有接通或斷開兩種狀態;人腦的信息傳遞利用神經脈衝,電腦則利用電脈衝;人腦的神經脈衝傳遞按‘有’和‘無’的規律進行,電腦則採取‘1’和‘0’的二進制加以模擬。這些機制表明,人工智能並不是人的智能,更不會超過人的智能。人工智能不過是類似于人的思維的‘機器思維’,它本質上是對人的思維的模擬。

 

    ‘機器思維’同人類思維具有本質的區別:其一,機器人畢竟是機器,電腦只是人腦的模擬物。人工智能純系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而人類智能卻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過程。其二,人工智能沒有社會性。電腦在解決問題時,並不探求任務本身的社會意義,它只是執行指令而不顧後果;人類智慧卻具有社會性,人在行動時,一般都會考慮到由此引起的社會效果。其三,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意識所特有的能動的創造能力。電腦對任務的解決是機械的,它不會自動地提出問題;人類思維則能夠主動提出新問題,進行發明創造。其四,電腦以它驚人的‘記憶力’、敏捷的運算速度、精確的邏輯判斷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類的部分思維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腦的‘指令’,必須由人預先把思維過程加以形式化和符號化,以一定的信息輸入電腦,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的功能在後。可見,思維模擬並非思維本身,人工智能不是本來意義上的人的智能。

 

    總之,作為人類工具的智能機器,具有廣闊的發展遠景,我們決不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義,但也不能把‘機器思維’和人腦思維等同起來,甚至認為它可以超過人腦思維”。

 

    辯證唯物主義還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世界的物質性。無限多樣的、多層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構性,它表明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一切變化、運動、發展的載體,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只是物質世界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表現形態;物質世界本身具有內在的衝動力和活力,自己是自己的原因,不存在物質世界自身原因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原因。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辯證唯物主義既同唯心主義相對立,也同舊唯物主義有原則區別。

 

    雖然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都承認世界的統一性,都是一元論的世界觀,但在世界統一於什麼的問題上,二者存在著根本的分歧。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統一於精神,而唯物主義一元論則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它們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世界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既然是人類對整個世界的如實反映,是人類實踐經驗和具體科學發展的總結,那麼,它的正確性、真理性就必須用一切具體科學的發展來證明。科學發展提供的系統的事實,特別是天體演化和物質結構的理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的理論,人類起源和社會發展的理論,以及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等等,從廣度和深度上不斷證明著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科學的發展證明,物質系統的層次結構是十分複雜、無限多樣的。每個特殊的物質系統都有自己內部特殊矛盾所決定的特殊運動規律,各個系統、層次及其規律又都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構成統一的物質世界。人類對宇宙即對物質系統及其層次結構的認識是不斷擴大和深入的,是永無止境的從有限到無限、從相對到絕對的過程。科學越發達,人類對客觀世界的實踐和認識越發展,就越有說服力地證明整個宇宙是物質的世界。一切有關上帝、神靈存在的主張都是荒謬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也能動地反作用於物質。意識的能動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人們在反映客觀對象時,總是基於實踐的需要帶著一定的主觀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人的活動中預定的藍圖、目標、活動方式和步驟等,都體現著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這些是任何動物所不具備的。

 

    第二,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意識對世界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由感性認識能動地上升到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複製’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識活動對於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作用。關於意識或心理活動對於人體生理和病理活動的作用,人類早就有所認識。我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貢獻。科學發展提供的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人的心理過程一方面依賴于人體的生理過程,另一方面又積極地作用于人體的生理過程。

 

    第四,意識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在於人們從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現在以這些正確的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在自然界打下人類‘意志的印記’。這就是列寧所說的:‘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自從地球上出現了最美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以來,我們周圍世界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的各個角落,遍佈著人類的足跡。所有這一切,都凝結著‘思維著的精神’的勞績”。

 

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哲學在回答了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質是什麼的問題之後,還必須回答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是普遍聯繫的,還是各自孤立的?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還是靜止不動的,或者只有機械的位置移動、簡單的數量增加或減少?對世界是怎樣存在的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哲學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如何回答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是以如何回答世界的存在和本質是什麼為前提的。在哲學史上,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既可分別存在於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也可分別存在於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同時,在同一種哲學體系中,既可以有辯證法的因素,也可以有形而上學的因素。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總是從屬即服從和服務於一定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體系的,沒有游離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世界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存在和發展的。一方面,只有堅持辯證法才能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認識世界,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另一方面,堅持辯證法,批判形而上學,是為了真正地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認識世界,使思維能正確地反映存在,也是為了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因此,離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離開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辯證法有三種基本形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個歷史形態和基本階段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哲學史上,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同時,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辯證法認為世界是聯繫和發展的,而形而上學則以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世界。中國古代的《周易》、《老子》等文獻中,辯證法的思想極其豐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段著名的話:‘世界是萬物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永恆的活火’。列寧認為,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絕妙的說明。同時,古代的唯心主義哲學中,也包含有辯證法的思想。在某些唯物主義哲學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而上學的思想。可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辯證法發展的第二個歷史形態和基本階段,是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哲學史上,他是第一個全面地、自覺地論述了辯證法的人。‘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然而,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包含在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中的。在這個體系中,他認為‘絕對觀念’是他的哲學發展的頂點,於是,合理的辯證法思想也就必然為他的保守的唯心主義體系所窒息。

 

    辯證法發展的第三個歷史形態和基本階段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它是科學的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19世紀40年代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四、科學辯證法和辯證科學主義

    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其它領域的知識體系,屬于人類的認知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範疇。科學的任務是以概念、判斷、推理和假說等理論系統的形式,來反映客觀對象的本質,揭示事物存在、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學一般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其它形式的科學這三大門類。自然科學一般是指研究宇宙和自然界當中,各種自然現象與事物存在、運動和變化形式及其本質和規律的科學。比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和天文學等等;社會科學是人類對於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研究和瞭解人類社會本身的各種現象、狀況與特性,是關於人和人類社會本質與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其它領域的科學包括數學和“人創論”所提出來的“超意識”研究等等。而其中這三大門類還會有交叉或者因交叉而產生的科學。

 

    科學是物質發展到有智能生物後的產物。自然規律和科學真理能夠獨立的存在,但只有經過人類所認識和掌握的,才能夠被稱作為科學。科學發展的某個階段或者某些階段,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有可能還很不完善和完美,但科學和科技有不斷深入和完善的可能,科學能夠創造出獨立於物質之外的超意識,這種超意識不僅能夠獨自的存在,而且還能夠自我產生出語言和思維,自我感覺和感知物質與意識等等,這種超意識所產生出來的語言、思維和意識,同自然生物(人類)所產生出來的語言、思維和意識,從結果上來看,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這就是科學主義。科學主義同傳統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著明顯的不同,同一元論的說法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在科學主義當中,物質、意識和超意識是三個完全不相同的概念。

 

    科學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不同在於:科學主義否認有神的存在,否認世界是由神所創造出來的,科學主義徹底否定了創世論的說法,科學主義認為宗教是人類或者智能生物,文明水平較低時所產生出來的錯誤觀念,是蒙昧和無知的一種表現。科學主義認為科技能夠創造出獨立於物質之外的“超意識”,即傳統宗教所認為的神,人類當今所能夠自我感知的“神”,通常都是由科學所創造出來的超意識—虛擬人類。科學主義同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科學主義否認了意識的決定論和本原論,也否認了意識決定的一元論,科學主義否認了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人類的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種客觀精神或精神原則說成是先于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個客觀精神的表現和產物,因而是第二性的”這種說法;科學主義同時也否認了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心靈、意識、觀念等誇大為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東西,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個人心靈之中,或是個人心靈的產物,因而是第二性的”這種錯誤的觀念。科學主義認為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先於意識和超意識而獨立存在,科學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無論意識和超意識全都後於物質的產生而存在,意識和超意識不可能先於物質的產生而存在,意識和超意識都沒有絕對或者單向的對物質的決定論,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性,智能生物所創造出來的超意識,歸根到底是人類科學和科技的產物,超意識不是世界上一切萬物的本源和創世主。人類的科學認識和科技水平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人類只有通過科學才能更好地發展和進步、才能更好地來認識和改造世界。

 

    科學主義和唯物主義同樣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科學主義否認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元決定論,科學主義認為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的定義是完全錯誤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同時科學主義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和物質決定論也是錯誤的,科學主義認為物質和意識都能夠獨立的存在,科學主義承認有“超意識”的存在。科學主義否認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物質統一性,科學主義認為超意識能夠獨立於物質而獨自存在。很顯然科學主義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同時科學主義對哲學史上所謂的“二元論”也是一種否定。二元論者認為物質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質,兩者各自獨立,兩者天然存在,並行不悖,並且認為有一個淩駕於物質和精神兩個本質之上的本質-上帝。這同樣也是極端錯誤的,首先科學主義認為先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和精神並不是一同產生的,同時超意識是科學和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雖然超意識能夠獨立於物質而存在,但物質和超意識產生的先後、決定的多少以及作用的大小,顯然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至於二元論想像當中的“上帝”,那就更加是愚昧的無稽之談,二元論的許多說法明顯就違背了科學主義的觀點。

 

    辯證科學主義或者叫做科學辯證法,是科學主義同辯證法完美的結合,是以科學、理性和全面的眼光,來看待與分析世界、事物和問題。科學辯證法認為:科學規律能夠獨立於物質和意識而獨自存在。科學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不是各自孤立的;科學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科學辯證法很好地結合了辯證法的優秀成果,改正了傳統辯證法當中的許多缺點、局限和錯誤,它是科學、辯證、動態和全面地來看待世界、事物與問題,而不是感性、孤立、靜止和片面地來看待世界、事物與問題。辯證科學主義認為絕大多數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物質、意識或者超意識,時時刻刻全都處於一種運動、變化和發展當中,思維也有一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變化和發展不僅具有普遍性;同時還具有廣泛性;靜止不變是相對的,世界任何時候都不會處於絕對的靜止不變當中。辯證法用全面和聯繫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與事物,辯證法把世界和事物看作聯繫的統一整體,因而要求用全面和聯繫的觀點,來看待整體、部份和個體的關係。割斷事物之間的聯繫,就無法看清任何一個事物的狀況和本質;拋開整體和全面性,就弄不清楚事物所有的特性、狀況和全貌。科學辯證法認為因果(聯繫)和科學規律是事物產生、變化和發展的動力。科學辯證法認為只有在某種緣由和條件下,事物才會產生某種變化,科學、智慧、文明和人性能夠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和進步,只有有了某種緣由和條件,比方說:在一定條件下,氫和氧點燃之後,才會產生出水,水經過了電解以後,才能夠產生出氫和氧,狀況、條件和原因不同,所產生出來的結果也會不同。因果論和科學論是科學辯證法很顯著的一個特點。

 

    科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著某種聯繫,有的事物間聯繫得緊密些,有的事物間聯繫得疏鬆些,而且這種聯繫屬于一種哲學意義上的範疇,同人們常談的聯繫還是稍有所區別。科學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繫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繫的客觀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觀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性。聯繫的客觀性決定了事物之間聯繫的緊密程度等情況。聯繫的普遍性是指事物之間的聯繫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或多或少都同其它的事物,這樣或者那樣,彼此相互地聯繫著,不存在著絕對沒有任何關聯的事物;事物的各個組成部份、過程、環節和要素之間,彼此還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人們需要全面和具體地來看待事物聯繫的普遍性。聯繫的多樣性是指聯繫的形式和條件都具有多樣性。任何事物的聯繫都是在一定條件和狀況下的聯繫,聯繫形式的多樣性,同聯繫條件的多樣性是緊密相關的。不同條件和狀況下的聯繫,聯繫的性質、方式和形式也會產生變化;聯繫形式的多樣性,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聯繫的普遍性。

 

    科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科學辯證法認為運動具有普遍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各種運動形式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科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否認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任何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觀,特別是運動觀,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和反科學性。同時,科學辯證法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有關“ 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的觀點也十分的牽強,唯物辯證法所謂的“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的、具有遠大前途的事物”。這種觀點也非常的牽強,同樣也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比方說地球從她誕生那一天起,她就在一天一天地走向滅亡,雖然在她的搖籃當中誕生出了人類,所以唯物辯證法所有的這些觀點和認識,全部都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種客觀真理的觀點,同樣也是一種十分錯誤的唯心主義觀點。科學辯證法還否認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這一說法。科學辯證法認為:人類社會目前依然還處於前進和發展之中,儘管歷經了滄桑和巨變,但人類在目前的條件下,發展和前進還是一個總的趨勢。科學規律能夠獨立於物質和意識而獨自存在。正因為通常情況下,許多事物和問題都是變化與發展的,科學辯證法認為:人們應該全面和動態地來認識與分析具體的事物和問題。

 

    科學辯證法認為因果(聯繫)和科學規律,是決定和影響事物產生、存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源泉與根本原因。因果論是科學辯證法的一個主要觀點。原因、結果和因果聯繫是人類較早就注意到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具有廣泛性,同時還具有普遍性。原因、結果和因果聯繫,是人們認識與瞭解事物產生、存在、變化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因果聯繫是世界上的事物具有普遍聯繫的某種特殊反映。人們通常把引發某種事物的一方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種事物所引發的一方叫做結果,哲學上這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因果論和科學辯證法認為:原因同結果辯證統一的關係,有著以下幾個顯著的特性。

一,原因和結果,它們之間差異和區分的確定性。

    當人們分析和瞭解每個具體的因果關係的時候,人們通常都能夠很明確地來區分原因和結果,人們通常都能夠很清楚地來區分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原因是原因,結果是結果,兩者之間的差異和區分是確定與分明的,人們不能夠倒因為果,也不能夠倒果為因。這在哲學範疇上的認識和邏輯關係當中,會有一個十分確定和清晰的邏輯判斷。原因和結果,雙方的差異與區分都是很確定和分明的;

 

二,原因和結果,會有一種時間和先後的順序性,即人們常說的前因後果。

    當人們分析和瞭解每個具體事物的因果關係的時候,人們通常都能夠發現原因和結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先後。前因後果是人們對這種現象最為形象的一種概括和總結。因果聯繫在時間和次序上的先後與不同,是原因同結果之間邏輯關係的一種反映:結果是因為原因所引發和產生的。這種引發和被引發的因果關係具有客觀性和順序性;

 

三,原因的客觀性和結果的必然性。

    因果論和科學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的因果聯繫當中,原因具有客觀性,結果具有必然性。科學辯證法認為不管引起某個事物結果的原因是單一的或者是綜合的,這個原因都具有客觀性,而且這種客觀性是人們能夠來認識和掌握的;而結果具有必然性,這種必然性讓人們通過認識和掌握因果關係,就能夠對事物的各種發展和變化,進行一定的預知和預判。人類因此也需要不斷地來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四,原因的整體性和結果的延續性。

    科學辯證法認為要全面客觀地把握原因和結果的辯證統一關係,還應該認識和瞭解到原因的整體性,要認識和瞭解構成原因的狀況、條件、事物,甚至構成原因的時間等等完整的因素,要從整體和源頭上來認識為什麼會形成了原因,這個原因是由什麼條件和事物所構成的等等這些情況;同時,人們還應該認識和瞭解結果的延續性。通常情況之下,在結果產生了以後,還會帶來持續和後續的一些影響,人們非常有必要來瞭解、甚至預測到結果的延續性;

 

五,原因和結果關係的辯證統一性。

    在因果聯繫當中,原因和結果必然是成對產生和出現的。在因果聯繫當中,既會有原因的出現和存在,同時,也會有結果的產生和存在,而且,在它們之間有一種引起和被引起的客觀和邏輯關係,原因和結果共同組成了某種或者某個具體的因果聯繫。原因和結果的客觀統一性,深刻地揭示了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係,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來認識與瞭解事物和自然界。在因果聯繫當中,正因為有原因和結果的辯證統一關係,所以,才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來認識和瞭解事物產生、存在、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科學辯證法認為原因同結果的辯證統一關係還有以下的幾個特點:首先,因果聯繫具有普遍性。宇宙和世界當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全都處於一種因果聯繫當中,因果聯繫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因果聯繫還具有客觀性。因果聯繫的客觀性主要體現在原因的客觀性、結果的客觀性和由原因導致結果,因果聯繫的客觀性和必然性。第三,因果聯繫還具有複雜多樣性。在因果聯繫當中,不僅原因很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因果聯繫當中的結果,而且,結果也很有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因果聯繫當中的原因。不僅因果聯繫是複雜的,而且因果聯繫的形式,同樣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因此要來瞭解和區分: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原因的組成部份和結果的組成部份等等情況。科學辯證法認為原因、結果和因果聯繫是事物具有普遍聯繫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們很有必要對此來進行深入的瞭解和掌握。

 

    科學辯證法認為進一步分析與瞭解事物變化和發展的因果聯繫的時候,人們還會發現事物和現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兩種不同的範疇。必然性和偶然性,有著兩組不同的哲學概念:一是指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屬于原因的範疇;二是指必然的趨勢、現象和結果同偶然的狀況、現象和結果。屬于結果的範疇:

    必然因素是指事物變化和發展所必需要具有的因素和條件;偶然因素是指事物變化和發展當中,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不確定和無需必備的因素。比如,通常情況之下,物體燃燒必需要有氧氣,氧氣就是物體燃燒所需要有的必然因素。而物體在什麼時候燃燒,怎樣燃燒就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屬于偶然因素;通常情況之下,許多植物開花結果實,必需要有一個授粉的過程,那麼授粉對這些植物結果實來說就是必然因素,而植物所結果實是怎樣授的粉,是由哪個昆蟲、在什麼時間授的粉,通常又具有十分大的偶然性;在目前的狀況下,建成高樓大廈,必然是由人工來建造完成的,這是必然性,而具體到是由哪些人來建造完成的,又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人們有必要來認識和瞭解引起事物變化和發展的必然因素,但也絕不能因此就忽略和遺忘其中的偶然因素,因為其中的偶然因素,也有可能對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起著非常大的一個作用。

 

    必然的趨勢、現象和結果,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一定會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現象和結果;偶然的狀況、現象和結果,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不一定會發生,可以這樣發生,也可以那樣發生的狀況、現象和結果。比如:在目前的情況下,種瓜得瓜和種豆得豆,就是一種必然性,而一株瓜苗能夠長出幾個多大的瓜,一顆豆秧能夠結出幾個豆莢,通常又帶有非常大的偶然性;桃樹經過開花結果,正常情況之下,所結出來的必然都會是桃子,這是一種必然性,而一棵桃樹能夠結出多少個多大的桃子,又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人類認識和瞭解事物變化與發展的必然性,有著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就如同種瓜得瓜和種豆得豆一樣,具有一目了然和發人深省的重要作用。以當今人類社會的現實來說:實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必然會導致一黨獨裁、遍地是災。工人和民眾的工資、福利、待遇和權利等等,必然也都會得不到應有的對待,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反人類、集權和專制、利益排他和極端私利性、反民族和反文明的五大本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大的特點和本質就是它的欺騙性和偽善性。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類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所有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無產階級專政、階級鬥爭必然會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專政是為了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經由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和階級鬥爭,來建成無產階級專政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等等所有這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的闡述,全部都是一些十分血淋淋、十分殘暴的手段、方法和措施。而馬克思所宣揚的、具有巨大欺騙性和偽善性的美麗詞藻,只會在書齋裡面的知識份子的紙面之上,才會有其理論的適應性。這些美麗動人的詞匯,對書齋裡面的知識份子和許多底層的普通民眾,會有著巨大的欺騙性和吸引力,但實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制度,卻必然會對國家和所有的國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浩劫。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所決定的,是理論上的巨大錯誤所產生出的一種必然結果;同樣,實行民主和憲政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工人和國民的工資、福利、待遇和權利上,必然會得到一個較為合理的對待。很顯然人類從整體上來說,並沒有真正認識與掌握民主、憲政和普世價值觀等等理論的本質,否則的話,人們就能夠一目了然的意識到:中國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所產生出來的許多怪異現象,是實行和實踐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所帶來的一種必然結果。為了維護其統治、為了維護一黨獨裁的政體和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中國共產黨也必然會把引進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和措施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說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革命的偉大成就。很顯然書齋裡面的知識份子,對三權分立、公民權利和民主與法治等常識性的東西,同樣也沒有一個實質上清醒的認識,他們並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種不言而喻和不證自明的謬誤,他們對於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暴力革命和消滅等等馬克思理論當中反復出現過的字眼,同樣也根本沒有一個常識性的認識、意識和體會;同時,科學辯證法認為人類十分有必要儘快地由民主憲政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然而然地進步、發展和提升到社會科學主義社會和大同社會。這種進步和提升,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一種質的進步與提高,兩者之間明顯的區別和差異,就如同民主憲政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巨大的差異一樣。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著某種規律性和必然性,人類很有必要認識和把握這些社會發展的規律。人們認識與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對人類認識這些規律會有很大的幫助。人類在重視必然的趨勢和結果的同時,也要重視事物變化和發展的偶然性,人類由此才能夠全面和辯證地來看待事物與問題。

 

    科學辯證法認為要正確的認識和瞭解事物,還需要認識與瞭解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現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現和外在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事物本質的一種外在體現。現象按照體現出事物的兩種不同情況,又可以把它們區分為真象和假像。真像是事物正確、真實和直接的反映;而假像則是對事物錯誤、虛假和反面的反映,是在一定條件和狀況之下,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特殊的一種現象。現象和本質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事物的本質決定了事物的現象,事物的現象又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質。人們要科學地來認識和瞭解事物,就應該透過現象來認識本質;又要通過本質來辨別現象:

    首先,人們要科學地認識和瞭解事物,就應該透過現象來認識本質。

    即使從來都沒有在西方民主社會生活過,人們也可以透過普遍和極端的宗教信仰與推崇、資本家極度的貪婪和理性的缺失、普通國民的自私自利、目光短淺和許許多多局限性,來很清楚地判斷出西方文明的實質就是一種蒙昧文明;同樣,即使人們並沒有閱讀過馬克思主義的任何理論,人們也可以通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球實踐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所有現象,來看清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上的欺騙性和偽善性,甚至還能夠認識和瞭解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反人類、集權和專制、利益排他和極端私利性、反民族和反文明的五大本質。人們可以透過現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是人們認識事物和問題一種很重要的方法與途徑。

 

    其次,人們要科學地來認識和瞭解事物,還應該通過本質來辨別現象。

    人們如果真的瞭解和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黨人的本質,那麼人們就能夠很快地來辨別出許多事物的現象,辨別出許多現象的對與錯,真和假。馬克思主張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通過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消滅資產階級和其它所有階級;他認為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直接的動力;階級鬥爭必然會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一切的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階級鬥爭通常都是同消滅和被消滅的階級聯繫在一起的。而中國共產黨現在卻在高唱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調,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來說,即使存在著這麼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必然會是絕大多數人要被專政、鬥爭和消滅的共同體,這是一種令人非常恐怖、害怕和災難深重的共同體;同時,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本質來說,它在中國國內建立的是一個等級十分森嚴、奴役和被奴役的社會,難道中國共產黨要在全球建立一個等級十分森嚴、奴役和被奴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們會很清楚地發現:中國共產黨的論述都是一些非常荒謬的事物和提法。人們可以通過本質來辨別事物的現象。這同樣也是人們認識事物和問題一種很重要的方法與途徑。

 

    科學辯證法認為通過認識與瞭解事物的現象和本質,能夠讓人類更全面和更科學地來認識與瞭解宇宙、世界和事物。現象同本質之間有著一種辯證統一性。

 

    科學辯證法的認識論同舊哲學的認識論也有著很大的區別。科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物都是可以認識的,科學辯證法認為“可認識論”具有某種普遍性,這種觀點同“不可認識論”有著很大的區別,其次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以認識的事物”的這種觀點又太過於武斷和牽強,科學辯證法認為以人類最高的發展遠景來看,這種說法是屬于先驗論和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不具有科學性,是明顯錯誤和荒謬的理論。科學辯證法堅持實踐的觀點,科學辯證法認為檢驗真理的重要和主要標準是實踐,同時科學理論也能夠驗證真理,這是對舊哲學辯證法的一大補充。堅持實踐的觀點和堅持科學的觀點是科學辯證法的一大特色。

 

    科學辯證法認為辯證法的重要精髓是:一是一,二是二,通過對不同狀況、不同時期,或者不同環境及條件下的一或二,來進行客觀和具體的分析與認識。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一直都處在變化和發展之中,事物的存在也不可能全都是一成不變的,這就需要人們在變化和發展當中對事物或者現象,來進行客觀和具體的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者經常所說的一分為二,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他們的一種詭辯和謊言,一分為二通常情況下,全都是馬克思主義信徒們堂而皇之地進行欺騙和統治的一種手段與工具,這種說法和觀點是一種不符合客觀事實、違反科學精神且又極具欺騙性的荒謬理論。在人類目前文明程度的狀況之下,科學辯證法是一種同邏輯相符合且又高於邏輯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理論。科學辯證法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精髓是:科學辯證法認為,決定和影響事物產生、存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源泉與根本原因是科學規律、自然規律和因果聯繫。科學規律或者說廣義上的自然規律包括:自然科學規律、社會科學規律和其它種類的科學規律。廣義上的自然規律裡面所謂自然的內涵,具有天然和必然等等在內的含義。科學規律是指事物或者現象在產生、存在、運動、變化和發展等情形之下,客觀事實的反映、本質的體現和真實的狀況。科學規律所涉及和影響到的事物,在相同的情況和條件之下,都會反復不斷的再現、出現同一種結果;科學規律能夠被人類所認識、掌握、歸納和總結;科學規律如果已經被人類所認識和掌握的話,人們因此能夠對事物和現象,進行一定的預知、預判和預測;科學規律的存在和影響,不以人們的個人喜好和意志為轉移,是事物和現象本質規律的一種體現。科學規律能夠獨立於物質和意識而獨自存在。由於人類目前的人性、智慧和文明程度還很低,所以,人們不能夠把人類目前所擁有的許多科學知識和科學體系,當成是一種科學真知和科學真理,人類目前所有的認識和知識,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局限性、還有著非常多的錯誤,人類目前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體系,還相當的膚淺、還很不完善和完美;人類與此同時,還應該提倡和尊重科學,擁有一個嚴謹與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尊重和敬畏科學規律、尊重和敬畏自然規律和宇宙法則,進一步地來發展自己的科學和文明,不斷地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人性,進一步地來認識、把握和遵循自然規律、宇宙法則和天道與天理。科學辯證法全盤否定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辯證法認為科學、智慧、文明和人性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和進步的動力。以上所有的這些不僅是科學辯證法理論的特點和精髓,同樣也是辯證科學主義理論的本義之所在。

 

    由於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著太多常識性的錯誤和局限性,甚至其中許多的理論和觀點,還帶有十分強烈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作者認為在本文當中,沒有必要過多地來對此進行批駁和論述。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存在著本質上的巨大錯誤和局限性。

 

五、科學哲學和傳統哲學

    科學哲學和傳統的經典哲學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科學哲學是用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理論及實踐,來探尋和認識整個世界與事物,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化和理論化的哲學觀與哲學思考;而傳統和經典哲學主要是憑感覺、感知和感觀,並且由此而形成了它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憑感覺、感知和感觀所形成的世界觀,很容易就會陷入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當中,同時也很容易就會形成孤立、片面和靜止不變的觀點。由於“人創論”學說的創立和面世,以及“人創論”學說的科學、理論和現實意義與影響,人類將會在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等領域,引發許多突破性的革命,在人類當今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文歷史、宗教、自然科學以及文化領域等等在內的各個方面,引起一場很大的變革,許許多多傳統和經典的理論與歷史,都將會被改寫或者被徹底的否定,從而引發人的觀念和人類社會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也是“人創論”學說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之所在。本文所論述的科學辯證法或者叫做辯證科學主義,只不過是這許多變革裡面其中的一個部分,許多重要的理論和重要的觀點,我將會在今後的日子裡面,以專題或者專著的形式來一一的闡述,這些理論將會以一種科學的觀點,來試圖認識和探索整個世界的奧秘,從而揭開真理、真知、真相和事物的本來面目。同樣這些理論無論在哲學、自然科學、人文歷史,還是在社會科學上,都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規範和影響的作用與意義。同時希望人類的科學能夠在“人創論”的指導和影響之下,在並不十分遙遠的某一天,能夠產生一種質的飛躍,在物理學和化學等等科學領域裡,取得十分重大的一個突破,從而能夠從科學上來證明“人創論”的正確性,我想因為已經有了“人創論”學說的存在,那麼這一天的到來,應該也並不會十分的遙遠。

 

歐陽軍

00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於廬陵家中

重要申明:

1、本文當中傳統哲學的認識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有關認識引自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謝新觀、王道君主編的《哲學原理》。

2、“人創論”、“科學辯證法”、“科學哲學”都是作者本人的創新觀點和理論,這些理論和作者本人的文章,受國際知識產權法和中國著作權法的保護,任何團體和個人不得侵犯作者本人相關的權益,否則的話將會被訴諸於法律。

3、作者稍後將完成“大同論”、“大同論概論”、“科學哲學”、“科學哲學概論”和“人創論”等作品和著作,作者有權對自己的理論進行深化,請世人好自為之,不要對作者本人的理論和思想體系進行剽竊。

4、由於有“人創論”、“科學辯證法”、“科學哲學”和“大同論”等著作和思想體系,將會對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類以往的許多認識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認識和理論將會顯而易見地被更新和更改,這些人類知識的更新和更改將從屬于作者的理論體系當中,作者本人對此已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作者希望世人在這一點上也保持君子風度,不要侵犯作者本人的有關權益,作者的這些權益受國際法和中國著作權法的保護。

5、本文當中辯證法的有關思想來自於前人的理論,作者只是對其中的一些錯誤進行了修改,當然其中的某些修改還是根本性的,而且修改的範圍和幅度也不算小,2023年作者又用自己的語言和認識,重新闡述了科學辯證法的原因與結果(因果聯繫)、必然性與偶然性和現象與本質等相關的內容,但辯證法的總體思想屬于前人,本人特地對此來進行說明。

 

「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體不得轉載、摘編,教育部門錄爲教材請事先和本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