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三國風雲「一」

歐陽軍

 

    談起三國,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了“三國演義”,那是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流傳得很廣、對人們影響很大的原因。“三國演義”是部虛構的史話小說,虛構和史實大體上各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在“三國演義”當中,雖然很多結果都是按照史實來描寫的,但是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和事實以外,“三國演義”在所有的細節上,都極盡虛構之能事,因此這同有些人所說的“三分虛構、七分史實”的說法,有著明顯的出入。也可以這樣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有著十分強烈的個人偏見,這種偏見和看法貫穿於整個小說當中,使得人們所看到的歷史事實,都是經過作者本人過份修飾和精心虛構的霧中之花。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但真正能稱得上英雄人物的並不多。“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許多三國裡面的英豪,那麼在這些人當中,誰能稱得上真正的英雄呢?“三國演義”罵曹操為奸雄,而對以劉備為首的蜀國多有溢美之詞,那麼劉備同曹操相比,誰更能稱得上英雄呢?曹操一直都認為劉備是個英雄,而且一直以極厚重的禮遇來對待他。想當初曹操在一次酒宴之上,從容地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的時候,劉備竟然被嚇得連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曹操一直都是以君子的禮遇來對待劉備,並且在劉備十分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這說明曹操不僅能夠識英雄、而且他還能夠重英雄,從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胸襟和膽略,說明了曹操是一個惜才、愛才和用才的人;而劉備卻一直都對曹操很不以為然,他每次都是以很陰冷的手法來對待曹操,根本不是一位英雄所該擁有的胸襟和膽魄。劉備說曹操是個奸雄,“三國演義”當中也極盡刻畫之能事,來說明曹操是一位想奪權篡位的漢賊,但曹操一生之中卻從來都沒有做過皇帝,至於曹丕的稱帝,這已經是曹操死後的事情了,總不至於以曹丕的稱帝來反說曹操的篡位,這種說法是幾近于“潑婦駡街,兒子生老子”的事情。劉備則不然,劉備不僅自己做過皇帝,而且從小就有當皇帝的這種志向。他小的時候,在和同宗族的小孩玩耍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他的叔父劉子敬當時就教訓他說:你可不能胡說,這是要滿門抄斬、滅九族的事。劉備有好幾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在一起就是封禪,熟知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也不是普遍人所能夠幹的事情,所以奸雄這個稱呼放在劉備身上,倒比放在曹操身上要更加合適一些。再者,曹操一直以來都在不停地做著許多的實事,比如迎獻帝和發矯詔等等,他從來沒有做過像劉備那樣,不動聲色就從別人那裡、把別人的大權給奪了過來,到頭來卻還讓別人感激他劉備的事情,但是這種陰險狡詐的事,劉備卻是經常為之。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同時他還是一位軍事家和文學家,曹操是個文武兼修的大英雄,在所有的這些方面劉備就差得太遠了,根本沒有任何的可比性。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的人,像“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詩句,劉備連一句也都做不出來,所以劉備根本不配同曹操來相提並論。那麼三國裡面還有誰能夠稱得上英雄呢?“三國演義”當中描寫了一個幾近神仙的人物—諸葛亮,那麼諸葛亮又有什麼能耐,來同曹操相提並論呢?諸葛亮充其量只有一些治理方面的才能,而且不管大事小事、事無巨細事必躬親,也不是一位大英雄應有的所作所為,說到底只不過是一個能夠侍奉主子的下人。如果從“三國志”當中的描寫來看,我認為他只不過是一個志大才疏、左支右絀的官吏,所以更加就談不上是什麼英雄。“三國演義”當中,還提到了死後成為了神仙的關公。關羽在同呂布對戰的時候,還是三個兄弟來戰呂布一個人,可是當到了他斬顏良的時候,儼然就成為了天下第一條好漢。姑且不論這其間的真偽,即便就算是如此,關公也只不過是一介武夫,說穿了最多只不過是英雄手下的一員猛將,所以也稱不上是什麼英雄。只要對比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以後,人們就能夠發現“三國演義”當中的描寫,大多都不是歷史事實,但最終的結局卻又同史實是一樣的,所以留下了許多自相矛盾的破綻,這恰恰就是因為細節同結局相互脫節的原因。作者有著他十分強烈的個人偏見,而直接造成這種史實同描述不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作者的胡編亂造和對歷史隨意的更改。具體地來說,作者在“三國演義”當中,神化了兩個人、醜化了兩個人、美化了兩個人和淡化了兩個人。作者為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隨意地篡改了歷史,因此“三國演義”就使得細節和結果嚴重地脫節了,造成了一種龍頭蛇尾的矛盾,龍頭是作者所刻意杜撰出來的,是他個人意志的表現,而蛇尾卻是歷史事實,是一種世人所無法來更改的歷史結果。

 

    “三國演義”最大的敗筆,就在於這種龍頭蛇尾的明顯出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當中神化了兩個人,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一個是諸葛亮,另外一個就是關羽關雲長。人們在“三國演義”當中所看到的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用兵如神和無所不能的人,但就是這麼一位幾近神仙一樣的人,卻沒有幹過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有贏過一次有決定意義的戰役,更沒有留下一個能讓後人繼續的基業。縱觀其一生,充其量只做過一些左支右絀、小打小鬧的事情,至於以少勝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役,那更加是聞所未聞。三國中曹操有官渡之戰,周瑜有赤壁之戰,都是一戰而定全域、有決定意義且又以少勝多的大戰。而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卻從來沒打贏過一次這樣的戰役,所以陳壽在史書“三國志”當中評論他說:諸葛亮不會用兵,沒有用兵的謀略,同時也沒有用兵的智謀。陳壽在史書當中的這種說法,同三國當中的歷史和事實是相符的。諸葛亮根本沒有韓信那樣的用兵才能,所以他也必然是連年用兵、卻又連年未果,最後只落得了一個未捷身死的下場。再者,諸葛亮事必躬親、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處理得井井有條,這是諸葛亮的長處,但這種才能卻是守成時才需要的治理之功,而三國所處的那個年代,恰逢是一個動盪的亂世、多事之秋,需要的是一個懂得謀略、運籌帷幄和用兵如神的大將與主帥,諸葛亮卻根本不具備這些方面的才能,所以諸葛亮治理方面的長處,不可能挽回一種最終失敗的結局。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說,諸葛亮的這些長處和才幹,不可能會成就一個開國的霸業。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諸葛亮在看人和用人上的能力也不是很高,從歷史和事實當中,就經常能夠看到他在這些方面的敗筆。眾所周知,建興六年諸葛亮親率大軍攻打祁山,在關鍵的街亭之戰上,起用了一個中看不中用、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以至於馬謖被張郃打得大敗,這就是他看人和用人上的一大敗筆之一。不僅如此諸葛亮臨死之前,在用人上又出現了十分重大的失誤,直接導致了他一死,蜀國大將魏延就被楊儀用計給殺掉。楊儀只不過是一個性格狹隘的文官,魏延卻是位懂得用兵且又能征善戰的大將,楊儀同諸葛亮相似的是,都有治理方面的才能,但楊儀的性子卻非常的急躁,沒有城府和智謀,以至於後來口無遮攔地上書誹謗朝廷,言辭非常的激烈,所以被朝廷給下令來拘捕,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楊儀最後只得自殺身亡。諸葛亮生前並沒有看好楊儀,他只是想讓蔣琬來接替自己,正因為他在用人上出現了失誤,所以諸葛亮一死,就直接導致了“大將魏延的被殺,而殺死他且有治理才幹的楊儀只得自殺身亡”這樣一種內部之間相互殘殺、雙方俱亡的結果。這充分說明了諸葛亮在用人上,出現了重大的問題,以至於蜀國最後根本就沒有實力和資本,來同別人逐鹿中原,所以陳壽在史書“三國志”當中,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諸葛亮一生的願望是,進則想龍騰虎視,囊括四海,退則想跨疆越界,震動天下。自以為身死之日,蜀國就沒有能夠進軍中原、與魏國相抗衡的人了,因此連年不斷地用兵。然而諸葛亮的才能,在整治軍隊方面是他的長處,在出謀劃策方面是他的短處,治理國家的才幹,又比他治理軍隊方面的才能要強,諸葛亮的才器、能力和為政之道,或許能夠同管仲和蕭何相比,但是卻缺乏韓信和王子城父那樣的用兵之能,所以使得功業衰微、大義未成。

 

    “三國演義”神化了諸葛亮,但卻無法掩蓋歷史和事實,所以一個從未打贏過一場有決定意義且又以少勝多大戰的人,只會落得一個左支右絀、未捷身死的下場;但在“三國演義”當中,人們所看到的卻是用兵如神、擁有至高的謀略、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和幾近于神仙的一位異人。那麼很奇怪的是:既然諸葛亮是這麼一位神人,而在“三國演義”的描述當中,他手下還又有許多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的大將,他卻為什麼沒能做過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有贏過一次有重大意義的戰役,他為什麼會在“手下猛將如雲,卻又連年用兵”的情況下,只落得個未捷身死的下場呢?所以說這種巨大的反差,也使得“三國演義”當中的謊言不攻自破。“三國演義”中活靈活現地描述過諸葛亮、借東風和未卜先知等等通天的本領,而在三國志中也有這些方面類似的描寫,不過描述的主角卻不是諸葛亮,在這些有奇術的人當中,最著名、也最為神奇的要數吳範。吳範是會稽郡上虞縣人,他以研究天文歷數和預知風雲與氣數而聞名於郡中。有一次孫權在吳郡想要去征討黃祖,吳范卻進言說:今年出師吉利的機會太少,不如等到明年,明年是戊子年,荊州的劉表將會身死而國亡。孫權卻沒有聽從吳範的勸告,他還是率領著軍隊去征討黃祖,但最終卻還是沒有能夠取得勝利。次年孫權又率領大軍去攻打黃祖,行軍到了尋陽的時候,吳範出外去觀望了風雲和氣數之後,就直接走到了船頭,來向孫權表示祝賀,並且特別囑咐孫權、要他催促軍隊火速地去攻打黃祖。結果孫權的軍隊一到就把黃祖給打敗了,黃祖兵敗了之後,他只得趁著夜色趕緊地逃跑,孫權知道了以後,十分擔心自己因此就抓不到黃祖,吳範卻回答說:黃祖他逃不了很遠,大王一定能夠生擒到他的。到了五更時分,馬上就有人來回報說捉住了黃祖。而劉表不久之後也死了,死後荊州就被孫劉兩家給瓜分了。到了壬辰年,吳范又稟報孫權說:當到了甲午年的時候,劉備就將會攻打下益州。甲午年的時候,呂岱從蜀國返回到了吳國,他說:劉備的部眾全都零落潰散,就好像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還被打得死傷過半,攻取益州的事情一定不可能獲得成功。孫權知道了以後,就用呂岱的話來責難吳范,吳範卻回答說:我所說的是天數,而呂岱所看見的不過是人事罷了。而後來的結果,同吳範所說的卻是一模一樣的,劉備最後還是攻打下了益州。吳範料事如神和未卜先知的事情還有很多,最著名的是成功地預測了孫權擒獲關羽的事情。孫權與呂蒙曾經商量和策劃去襲擊關羽,孫權在同大臣們商議了以後,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不可能會取得成功。孫權於是就把吳範給招了過來,並且徵詢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意見。吳范對孫權說:攻打關羽的事情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吳軍後來果然進攻並且打敗了關羽。關羽人還在麥城的時候,就派遣他的使者前來請降。孫權又問吳範說:關羽是真的來降,還是假的來降?吳范告訴孫權說:關羽有逃跑的氣象,關羽前來請降,只不過是使詐罷了。孫權於是就派潘璋到小路上去攔截關羽,偵察的人隨後回來稟報說:關羽已經逃跑了。吳範卻說:關羽雖然逃跑了,但他卻跑不了很遠,最後仍然還是會被我們給抓到的。孫權於是就問吳範抓住關羽的準確時間,吳範回答說:抓住關羽的準確時間,應該是在明日的正中午。孫權聽了之後,就特地豎立起了一個沙漏量表,來靜候這個好消息,當沙漏量表到了正中午的時候,卻還是沒有等到關羽被擒獲的消息。孫權於是就責問吳範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吳範回答說:現在的時間還沒有到正中午。過了一會,突然間有風吹動了帷帳,吳範拍著他自己的手說:關羽已經被捉到了。霎那之間,外面傳來了高呼萬歲的聲音,有人進來稟報說:關羽已經被擒獲了。吳範所預言的很多事情,就如同上述的幾件事情一樣十分的神奇,而根據史書三國志上面的記載,他在三國的術士當中算得上是最出色的一位了。這恐怕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想看到的,也是他根本不想去關注的,所以他在“三國演義”當中,只有諸葛亮過人的神機妙算的描寫,而沒有有關吳範事蹟突出的記載和描述了。其實“三國演義”神化諸葛亮的痕跡太過於明顯,以至於首尾都很難能夠自圓其說,無非就是無中生有、添油加醋和文過飾非的伎倆,他借用別人的功勞來神化諸葛亮,卻對諸葛亮的失敗又加以許多的掩飾,這些見不得人的東西,就像是潑婦駡街的伎倆一樣,不值一哂。從三國的歷史和事實,來客觀地評價諸葛亮:他的謀略和用兵上的才能遠遠不如曹操,而在曹操的手下,又有許多善於用兵且又足智多謀的謀士,因此諸葛亮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自己也知道,如果他去投奔曹操的話,相對而言,不可能會像投奔劉備那樣,得到如此地重用,並且能夠讓他獨自地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所以以諸葛亮的聰明和才智而言,他自己心裡面也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一般常人都具備的認識和才幹,因此諸葛亮出山以前他自己許多的說法,都只不過是些唬人的花招和自欺欺人的大話。諸葛亮把自己視為隱士,卻又號稱自己是位能計安天下的臥龍,而到了羅貫中的筆下,更是將他所有的一切都進行了神化,使得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受到了一種毒害和影響,更加加劇了歷史事實,同他神化面目之間的反差,這種巨大的反差,就使得許許多多的謊言不攻自破了,所以雖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當中,是一位幾近于神仙一樣的人物,但即便就是如此,他也還是沒有任何的辦法來贏得天下。

 

    “三國演義”神化關羽的手法,同神化諸葛亮的卻又有些不同,“三國演義”中神化諸葛亮多半採用的是無中生有,而對關羽的神化多半採用的是錦上添花。想當年劉、關、張兄弟三人,也只能同呂布戰成一個平手,而當到了關羽斬顏良的時候,他卻儼然就成為了天下第一條好漢。為了突出關羽之義,作者憑空想像出了一個“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的感人故事。想當初曹操打敗並且生擒了關羽之後,他待關羽一直都不薄,關羽想要離開的時候,曹操並沒有派兵去追趕和攔截他,至於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說法,唯一可能的就是出自“三國演義”作者自己的臆想。按照“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關羽離開的時候,還帶了許多的家眷,人家殺他也許要費點手腳,但人家殺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甚至殺一些孩童,恐怕就不會有什麼難度吧。再者,那是一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即便是關羽的武功再高,他也只是一個人、勢單力薄,人家大可以閉關自守,就算他關羽的武功再強,也根本抵擋不住四面飛出來的冷箭。更何況他走的時候還帶著許多的家眷,曹操的人馬一眼就能夠看出個其中的大概,人家何至於對關羽一點防範都沒有,所以羅貫中把曹操的美意給描黑了,同時這也為神化關羽埋下了伏筆。最為可笑的是關羽被徐晃打敗了以後,“三國演義”卻說是因為關羽正在生病、手上無力的原因。敗就是敗了,這已經是一個無法更改的歷史事實,至於是不是生病,卻很費人思量,這就有點像潑婦吵架,或者像阿Q的自慰,你雖然打了我,但我卻是你老子。如果像他這樣說,那麼焉知關羽殺顏良的時候,顏良不是因為生了什麼急病,而導致了他全身沒有半分的力氣,最後才會被關羽、如此輕而易舉地給一刀殺死的呢?!如果關羽所殺的是這麼一位手無還手之力的人,嘿嘿,恐怕在義上,就有點講不過去了吧。當然作者對關羽的神化,還是在他被打敗並且被孫權殺死了之後。根據“三國演義”當中的描寫,關羽死後成為了神,把呂蒙給害得七竅流血而死,但這樣好像還不解恨,作者還要借呂蒙的嘴,再把孫權這個“碧眼小兒,紫髯鼠輩”罵個半死,把孫權弄得心神不寧、以至於擔心和害怕不已。即便是這樣,作者還不肯罷休,還要把曹操這個“奸雄”弄得日夜恐慌、引發舊疾而亡,這樣才盡現了關公的神明。曹操最後死得十分的窩囊,他幾乎就是被活活地給嚇死的,這樣一來,曹操還有什麼面目去見全天下所有的人,還有什麼臉面能被世人稱為天下的英雄。這樣神化是神化了關羽,但卻同阿Q的自慰並沒有什麼兩樣。“我打不過你,被你殺死了”,但是我死後照樣能把你給弄死,而且還能讓你死得很難看,能讓你死得像狗熊一樣。這樣的寫法不是自慰,那還會是其它的什麼,真是讓人不值一哂。也正是因為羅貫中的胡編濫造,自從“三國演義”在民間流傳了之後,關羽漸漸地就成為了一位重情重義且又成神的關帝了。三國是處在一個很動盪的年代,戰爭連年不斷,曹操、關羽和呂蒙在相近的時間裡面相繼地死去,這是一個很正常、也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即便是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裡面,在同一天死去的人,在這世界上也是數不勝數,呂蒙沒有親手捉住過關羽,關羽也不是呂蒙親手所殺的,但在“三國演義”當中,關羽死後,卻還能夠讓呂蒙死得很難看,羅貫中把一些正常的事情全部都串聯了起來,他也使得天下英雄的臉上都沒有任何的光彩,由此他把關羽直接給神化了,只有關羽他才能夠成為英雄,而全天下所有其他的人,只好是灰溜溜地面目無光。不過羅貫中似乎沒有想到的是,如果按照他的這種說法,關羽會不會也是因為、殺死了某位成了神的人之後,所以才會被弄出病來的,以至於後來才會被如此狼狽地給生擒,最後才會被孫權的手下所殺掉的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有這樣的偏頗和好笑。

 

    “三國演義”在神化了兩個人的同時,還醜化了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膽小奸詐,被活活嚇死的曹操;另外一個就是心胸狹隘,被活活氣死的周瑜。只要對照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這兩本書的人,就能夠看出這兩本書對於曹操的敘述,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在史書三國志當中,曹操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天下英雄人物之首,但在“三國演義”當中,曹操卻成為了一個膽小奸詐的鼠輩,“三國演義”自始至終都極大地醜化了曹操,這是對一個歷史人物、對一個時代英雄、對一個政治領袖和傑出人物極大地抹殺,是對三國英雄的一種蔑視,是對歷史極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曹操能夠在三國當中興起絕非偶然,他親自參與並且指揮了數不勝數的大小會戰,而他親自參加和指揮的“官渡之戰”,也是中國古代四大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曹操還是位文學大家,著有《魏武帝集》,他又精通兵法和謀略,寫過《孫子略解》和《兵書接要》等十幾種兵書,他還是一位政治家,歷來都能夠識才、重才和用才,他就是崛起在那個時代的大英雄。曹操還是位著名的詩人,曹操三父子在當時的文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而且在文學上又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因此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美名和佳話。而曹操所寫的詩,我認為在三曹之中又應該推為首位,他所寫的詩簡潔明瞭、氣勢廣博,至今時常仍然為世人所傳誦,具有極高的藝術手法。例如《短歌行》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又比如《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最值得一提的是,對現實記敘和描寫的詩《薤露行》,這首詩從一個側面記載了中國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的英雄,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而與他同時代的人相比,曹操明顯地處於傲視群雄的霸主地位,他擁有高超的智慧,他擁有過人的膽識和胸襟,與他同一個時代的人同他相比,就顯得要比他遜色多了。可就是這麼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卻被“三國演義”醜化得不堪入目,最後竟然會被關羽的鬼魂,給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以至於後來被驚嚇得舊病復發、窩窩囊囊地不治而亡。實際上羅貫中最終的目的,不過是想讓世人認為:曹操這個“奸雄”是如此地不濟和不齒,所以到頭來只落得了一個被驚嚇致死的下場。從這個側面上來說,羅貫中是一位失敗的史學家,是一位成功的謊言家,是意淫和欺世盜名的開山鼻祖之一,是一個有失忠厚的人,也是中國歷史上顛倒黑白和篡改歷史最成功的人士之一,很具有現實的諷刺意味。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的歷史,吳蜀都處於相互依存的關係當中,而魏國一直都處在某種強勢的地位。從三國最初的形成,到最後歸屬于晉朝,在這段時間裡面,只有一次戰役,對於三足鼎立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也只有那次戰役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大局和命運,那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以智取為主,是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而其中又以周瑜的功勞和作用為最大,他是吳軍的主帥,他指揮若定,談笑之間、強虜灰飛煙滅。根據史書“三國志”的記載:周瑜身材高大,長得相貌堂堂,他氣度恢宏、深得將士們的愛戴。正因為整個三國時期,只有赤壁之戰阻止了曹操的一統天下,是整個三國征戰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吳蜀抗魏唯一一次決定性的勝利,而這份功勞,卻完完全全是屬于周瑜所統率的吳國將士的,所以這種轟轟烈烈的功業,就要被羅貫中給改得面目全非了。羅貫中為了把這份功勞記在諸葛亮的身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很費了一番手腳。首先,他讓諸葛亮弄了一回子虛烏有的草船借箭。這種事情所發生的可能性太低,試想一下一個大霧天,敵人的箭卻像長了眼睛一樣,一起都射到了你想要射的部位之上,而且你的船隻還是在江中行走著的,不是一個固定和靜止的目標。即使是一個固定和靜止的目標,在一個霧天尚且不大可能,更何況是在江中行駛著的船隻。更大的可能是:別人根本不會去理睬你,曹操想要的就是同你在陸地上決戰,他才不管你是霧天,還是晴天,你只要是一上岸,他就會很高興。羅貫中描寫這些,只不過是想讓諸葛亮來個先聲奪人,而在此之後,羅貫中就玩得有點無恥了。他先是說周瑜的苦肉計和火攻的計謀,都被諸葛亮給一一地識破,他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周瑜的智謀還比不上諸葛亮,你周瑜能的,他諸葛亮也能,而且在智謀上,諸葛亮隱然還要比周瑜更高一籌。然後,羅貫中乾脆就把無恥寫得有點玄虛了,“三國演義”裡面,周瑜在定下了計謀以後,“一陣風過,刮起旗角于周瑜臉上拂過。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諸將急救起時,卻早不省人事”。“三國演義”當中的周瑜只有這麼大的一點本事,計謀雖然定好了,但老天卻同他過不去,“東風不與周郎便”,所以他只有口吐鮮血的份了,人們連想都不用想就能夠猜到,最後只能是輪到諸葛亮大顯身手了。首先是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周瑜治此心病,竟然密書了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後是心胸狹隘的周瑜拜託諸葛亮祭取東風,而胸懷廣闊的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不計前嫌,登壇祭得東風,直到這個時候,才又有了後來周瑜大破曹軍的事情。羅貫中就是用這種很無恥的手法,來把赤壁之戰的首功偷換給了諸葛亮。你周瑜不是能用兵、會用計謀嗎,我諸葛亮的智謀卻比你周瑜更高,到了後來最緊要的關頭,要是沒有我諸葛亮用法術登壇祭得東風的話,你周瑜的計謀根本不可能得以實現,到頭來也只會落得一個吐血而亡的下場,甚至整個東吳的將士都將會成為曹軍的俘虜。不過以羅貫中這種下三濫的手法,只能夠騙騙下愚之人,雖然他想要來篡改歷史,但很顯然他的這種手法破綻太多。首先,是蜀軍和諸葛亮,已經沒有了抗擊曹軍的能力,他們已經被曹操打得東奔西走、無處藏身,最後只得向孫吳來求救。其次,是周瑜親率三軍,到劉備的地頭來攻擊曹軍,曹軍沒有能夠勝得過吳軍,但是曹軍的勢力強大,周瑜只好定下了火攻之計來打敗曹操。若是真的像“三國演義”所說的、諸葛亮有如此的通天之能、又有如此智謀的話,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早定計謀、不早顯身手來大敗曹軍呢?這樣不是更名正言順一點嗎?!這樣不是更光明正大一些嗎?!況且諸葛亮更占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為什麼最後卻還是要輪到周瑜來出頭呢?!明眼人一眼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荒唐和可笑。況且,諸葛亮在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可歌可泣的作為,以他這麼一位有本事、這麼能用兵的人,親率五虎上將,連年用兵,到頭了卻不過是碌碌無為、未捷先死,實在是有點矛盾之極。羅貫中這種大膽篡改歷史的手法,對現實很具有諷刺的意味,也為後人篡改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正因為赤壁之戰在三國鼎立上,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是吳蜀兩國抗曹當中唯一的一個亮點,所以為了偷取這份功勞,羅貫中醜化周瑜就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而周瑜在“三國演義”裡面的死法,也是十分的窩囊,他每每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戲弄,在同諸葛亮的較量當中,無論計謀,還是智慧,他都要比諸葛亮差得太遠,所以,每次都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愚弄,以至於不是丟城,就是損兵折將,要不然就是又賠夫人又折兵,最後竟然被活活地“三氣”而亡。周瑜死前還對著蒼天長歎道:“既生瑜,何生亮”!竟然就這樣連叫了數聲以後而亡。這無非就是以此來顯得諸葛亮要比周瑜高出一籌,因此也很顯而易見,只有諸葛亮才是赤壁之戰唯一的功臣,周瑜只不過是一位心胸狹隘的無能之輩,更讓人們覺得赤壁之戰是諸葛亮所為了。這種狗屁不通的手法,很可以矇騙一些粗淺之徒,那些在歷史上篡改歷史的人,所運用的無非就是這些手法,他們最終只會落得一個可笑的下場。“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雖然周瑜因為疾病而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功業和他的風範,卻長存於天地之間,而天地之間的這股浩然正氣,是不會畏懼任何鬼神的。

 

    “三國演義”還美化了兩個人。通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自始至終都是被羅貫中過份溢美的人物,這已經超出了讚美的程度,所以只能夠歸結為粉飾劉備了;而與此同時,他還美化了以趙雲為首的蜀國將領。這種春秋手法在“三國演義”當中隨處可見。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劉備。劉備從小就心懷異心,一心想要登基成為皇帝,這是人所皆知的一個事實,曹操這個被劉備罵為國賊的人,從來就沒有做過皇帝,而被羅貫中過份溢美的劉備,做起皇帝來卻顯得十分的坦然,這同樣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人說劉備是王室的親戚,他自己也號稱自己是皇叔,不過這種說法卻極不可信,很有可能只是他自己的一種杜撰,有誰看過,竟然要同母親一起販賣草鞋為生的皇叔,所以劉備即便是同王室有親,那也是很疏遠的一門親戚,既然是很疏遠的一種關係,以此而論,誰家的祖上還沒有闊過,這又有什麼好念叨的,如果真的要自己經常性地顯擺出來,嘿嘿,恐怕就是另有目的了。剛開始的時候,劉備還只是跟隨著公孫瓚,公孫瓚待他劉備也不薄,不想劉備卻借機自己做大做強,以至於他後來脫離了公孫瓚和田楷,去投奔和歸附了陶謙。劉備到了陶謙那裡以後,不動聲色地就吸收了陶謙的兵馬,然後又在虛偽的做作了一番之後,自己就兼任了徐州刺史,劉備雖然口頭上很謙讓,但他實際上一下子,就整個地吞併了陶謙和他所有的人馬。有了這一點資本以後,袁術的部隊前來攻打劉備,結果是劉備沒能夠取得勝利,更讓人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又被呂布給打敗了,呂布大敗了劉備,劉備只得不顧一切地來逃命,無路可逃了,就去投奔和歸附了曹操。曹操待他更好,要人給人,要糧給糧,還給他有實權的官位,比公孫瓚和陶謙對他還要好。可是劉備從一開始,就不是一位能屈居別人手下的人,劉備從一開始,就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當上皇帝,這從他的經歷和所作所為就能夠看得出來,所以他又在暗中同董承相互地勾結,想要在暗中來刺殺曹操。劉備很擔心這件事情已經敗露了,所以他又借著機會來出走和逃跑,並且還殺掉了徐州刺史,卻因為他自己的實力不濟,又被曹操給打得大敗,曹操不僅俘虜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子,連他手下的關羽也被曹操活活地給生擒了。想當初,曹操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當聽到曹操說他是英雄的時候,竟然嚇得連筷子都掉到了地下,全無英雄所應有的氣概,而他竟然謊稱這是因為雷驚之故,這種舉動和說辭,卻同奸雄也差不了多少。而劉備所有的經歷都說明了:他是一位很陰險的小人,往往能夠不動聲色地就把自己的恩人給賣了,甚至能夠不動聲色地從這些恩人手上占地和奪權。劉備在被曹操打敗了以後,又逃命並且去投奔了袁紹,劉備一直都不想屈居於人下,因此他又在暗中不斷地來壯大自己,以至於後來又在暗中脫離了袁紹。因為袁紹當時十分的強大,所以劉備想要聯合荊州的劉表,實際上他是想要來吞併劉表,劉表得到了劉備的歸附,卻沒料到自己所碰到的只是一隻中山狼。劉表同樣待劉備很好,要人給人、要糧給糧、要地盤給地盤。而劉備卻乘著劉表去世的機會,一下子就吞併了他的兒子劉琮和他的人馬,於是劉備又聚起了十萬之眾,但沒想到劉備很快又被曹操給打得大敗,最後他只能夠逃命、一直沒命地逃到了夏口,並且向江東的孫權來求助。孫權委派周瑜親率大軍,在赤壁大戰當中用火攻打敗了曹操,劉備卻又乘著劉琦病死,吞併了劉琦,而且還用計不動聲色地來使得、他在同孫權爭奪蜀地的時候,處於很有利的位置。隨著劉備實力的增強,他又吞併了與他交好的同宗劉璋,卻因此不再歸還從孫權手中借得的、當初安身立命的荊州。而當劉備的實力真正強大了以後,在曹丕登基稱帝后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登基、當上了他所夢寐以求的皇帝。可以這樣說劉備就是這麼一位陰險狡詐、心懷異心的小人和陰謀家,而且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山狼,不時地向自己的恩人和朋友們下手,從來都沒有過屈為人下的打算。最後劉備在故作的謙讓之下登基成了皇帝,而在劉備的一生當中,這種虛偽的謙讓實在太多了,但每次他的這種謙讓,都顯得沒有任何的誠意,所以他在當上皇帝的時候,還要當著眾人的面乾號幾句,以此來表示他對王室的忠心,真是讓人感到非常的滑稽和可笑。劉備是不是王室的宗室,這是一件十分可疑的事情,即便是,那也是很疏遠的一種血緣,但在當時,卻有王室極親的劉氏血脈、甚至還有皇帝的存在。雖然他們沒有任何的實力,但劉備為什麼不去維護漢劉一脈,不在暗中來迎送、並且扶佐他們成為天下的皇帝,而是爭著要同曹丕相比,這麼急著想要去當他自己的皇帝呢?!他的這些作為同孫權相比,也都要大大地不如。再者,劉備是一個自身不具備實力的人,每次都是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才得以渡過難關,並且逐漸地做大做強的,即便是別人對他再好,他仍然還是心懷異心,是一個十分陰沉且又不動聲色的人物,從中也可以看出劉備做皇帝之心已非止一日了。劉備以號稱擁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作為軍師,又還有不可一世、勇冠三軍的五虎上將,最後也不過是在蜀地之間,苦苦地同吳魏兩國來周旋和掙扎,所以所謂的軍師和不可一世的猛將,也不過是如此而已,比起曹操和孫權來說,劉備那些被羅貫中吹噓得神乎其神的人,讓人覺得也不過是爾爾。從歷史和事實來看,他們比起吳魏兩國的實力來,還要更差上一籌,因此這些說法,也就只能夠貽笑大方了。看來羅貫中的這種美化,只能夠一時間美化一個人、掩蓋一些事實,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改變不了歷史原有的風貌,最終只會落得一個讓人恥笑的下場。這很值得後世的人們來深刻反思和引以為戒。

 

    在美化劉備的同時,“三國演義”還美化了以趙雲為首的蜀國將領。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演義”中有五虎上將的說法,這五個人就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而除了關羽以外,“三國演義”對趙雲的描寫尤為突出。不過很讓人笑話的是:劉備既然有一個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胸中擁有百萬兵的諸葛亮,又有天下無敵、武藝超群的五虎上將,為什麼他沒能夠平定天下,反而被別人打得一籌莫展,最終竟然還會被別人所消滅呢?!關羽和張飛都是被別人打敗或者殺死的,而他們死之前諸葛亮也還健在,所以“三國演義”當中許多的描寫都是以虛代實。這也就是為什麼說“三國演義”是五分虛構、五分史實的根本原因。“三國演義”對趙雲的描寫也是出神入化,大大地超出了正常的範圍,羅貫中賣力地粉飾了他心目當中認為好的東西,卻很少去考慮歷史和真相,很少能夠兼顧歷史原本的客觀事實,所以總是弄得華麗堂堂,但也總是弄得龍頭蛇尾。趙雲在史書“三國志”裡面的描述並不是很多。趙雲在隨諸葛亮征戰祁山的時候,諸葛亮命他和鄧芝共同地來阻擊曹真的大軍,因為曹軍的勢力強大,所以他們在箕穀的戰事,十分的不利、敗給了曹軍,趙雲因此也被貶為了鎮軍將軍。但在“三國演義”當中,羅貫中卻把這些給改得面目全非了,在“三國演義”當中,趙雲和鄧芝“並不曾折一人一騎;輜重等器,亦無遺失。孔明大喜,親引諸將出迎”。這種說法同歷史事實之間的出入甚大,是黑白顛倒和完全不同的兩種說法。這種與歷史記載完全不同的描述,在“三國演義”當中隨處可見。而這種做法肯定不是作者無意間的行為,也不可能是作者疏忽或者不知道歷史真相的原故,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作者有意的作為和精心所設計的謊言。而這種做法一旦被人給識破,那麼它們所起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路人皆知的了。“三國演義”在美化了劉備和趙雲的同時,還淡化了兩個人物,他們就是孫權和以呂蒙為主的吳國將領。以孫權為首的吳國,在抗擊曹操入侵的時候,起著十分重要、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而以孫權為首的吳國,也是對抗魏國最主要和最強大的力量之一。在歷次的戰鬥當中,吳國往往是阻止魏國一統天下最決定性的因素,但是人們在“三國演義”當中,卻很少能夠看見讚美孫權的情節,而醜化他的故事在書中卻有不少。在“三國演義”當中,醜化孫權並不是作者的目的所在,但是“三國演義”卻實實在在地把孫權、這個歷史人物的作用和功績給淡化了,這應該是羅貫中故意的遺忘和淡化吧,畢竟來說,孫權並不是羅貫中心目當中的英雄,所以,淡化他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蜀國和劉備的英雄事蹟。不僅僅如此,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常常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那就是不知道呂蒙為何許人也,只知道其名而已。呂蒙十五歲的時候,就跟隨著他的姐夫鄧當去攻打盜賊,當時鄧當有個手下對他十分的無禮,並且出言來諷刺他,呂蒙因此而大怒,他拔刀殺死了這個官吏,後來孫策覺得他有點不同尋常,就親自赦免了他。呂蒙二十歲左右,就因為他出色的表現而官拜別部司馬,他跟隨著孫權去征討丹陽,所到之處、皆有戰功,隨即就被升為了平北都尉,並且還兼任了廣德縣長。呂蒙跟隨孫權去征討黃祖的時候,他親自率領前鋒部隊進攻、親手砍下了陳就的首級,因此將士們乘勝追擊、一舉就攻破了城邑,並且最終還擒獲了黃祖。這些都是因為呂蒙善於作戰和用兵的原因。而在同一年當中,呂蒙又同周瑜和程普,在西線烏林地區擊敗了曹操,把曹仁圍困在了南郡,益州將領襲肅因而率領全軍歸降了吳國。後來曹仁分兵攻打甘甯,甘寧被圍困,情況十分的危機,又是呂蒙獻計才打敗了他,因而還平定了荊州。呂蒙因此也被升為了偏將軍,同時還兼任了尋陽縣令。魯肅他在接替周瑜之後,有一次要去陸口,途中要經過呂蒙的駐地,但因為魯肅有些輕視呂蒙,所以並沒有想要去探望他。有人對魯肅說:呂將軍的威名日益地顯赫,不要再用老的眼光來看待他了。魯肅聽後就去拜訪了呂蒙。呂蒙和魯肅兩個人喝著酒、當酒喝到酣暢的時候,呂蒙就問魯肅說:“您接受了重大的任務,去與關羽為鄰,有沒有預先準備好什麼策略,也好事先來防範意外的發生”,而魯肅因為從來都沒有細想過整件的事情,所以倉促地回答說:“臨時再採用適當的辦法吧”。呂蒙聽了之後、很不以為然,當即就為魯肅謀劃出了五條計謀,因此魯肅在聽完了之後,不由得也對呂蒙感到非常的欽佩。兩個人此後還成為了相當要好的朋友。呂蒙後來因為攻打皖城有功,而被升為了廬江大守。其間恰逢廬陵有盜賊叛亂,眾將多次征討全都無功而返,孫權因此就命令呂蒙去討伐,並且說:“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呂蒙果然又不負眾望,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最讓人佩服的是呂蒙的用兵和謀略,呂蒙曾經在強敵環顧的情況下,沒用一兵一卒就騙降了劉備零陵的守將郝普,堪稱用兵的典範。呂蒙用兵很有奇效,是善於用兵且又擁有智謀的一位統帥,他在這些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關羽父子就是被呂蒙給打敗,而最後又被朱然和潘璋所擒獲的,他謀取關羽父子之戰,就足見其用兵之能。呂蒙年少的時候,雖然武斷和輕率,也不太讀書,但後來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學問不斷地加深,出謀劃策和運籌帷幄也都有特別的奇效,他不僅膽識過人、親身上場來殺敵,而且還很有謀略、善於決斷,是一個會用兵的奇才,到了後來,他能夠克制住自己,改掉了輕率和武斷的毛病,變得沉穩而又果斷,是吳國一位十分難得的帥才。但看過了“三國演義”之後,卻很難讓人對他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用和功勞都被羅貫中給明顯地淡化了。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共有一百二十回,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魏、蜀、吳三國興亡的歷史,而其中有很多的故事和情節,都是由作者自己所杜撰的,作者在描寫歷史事件的時候,從一開始就存有了作偽之心,所以三國當中幾乎所有的歷史,都被作者給改得面目全非了。作者在描寫魏、蜀、吳三國演化的時候,全憑著自己個人的喜好和偏見,從來就沒有站在一個公正和客觀的立場之上,因此三國的這段歷史,已經被他給改頭換面和重新包裝了。與此同時,作者在“三國演義”當中,還設計了許許多多奸詐的計謀,編造了許多可以用來騙人的陷阱和故事,所以此書也給人一種詭計多端和奸詐無比的感覺,讓人讀過了之後,容易產生一種用謊話來矇騙他人的想法,從而使人們失去了原本誠懇的處世態度。這對於用兵之道,或許會有些啟發,但作為為人處世之道,就有些離經叛道了,而“三國演義”對中國最大的影響,恰恰就是在為人處世之道上面,因為“三國演義”畢竟只是部小說,而不是兵書奇典。雖然小說允許虛構,但作者從一開始就存有作偽之心,所以他千方百計地來巧思妙想,因此他就把歷史給改得面目全非了,他也把歷史的真相深深地給掩蓋起來了,同時作者更進一步地杜撰了、三國當中許許多多並不存在的事情,因而使得歷史也就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可以這樣說這個時候的歷史,就已經變成了作者手中的一大法寶,而“三國演義”妙也就妙在這個地方。同樣當蒙昧和迷茫的世人,環顧當今人類現實的時候,無數驚人相似的一幕,依然還正在發生和上演著,並且,仍然還將會持續不斷的存在下去,環顧全球,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都被謊言所包圍,許許多多的真相,都被改頭換面而成為了故事,然後又重新地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所有的這些現象,很值得引起人類高度的重視和關注。世人對待歷史和事實最起碼的態度,兩千多年以前,中國的古人就曾經試圖做過,那就是:不隱惡和不虛美。不過兩千多年過去了之後,這句話對於我們當今所有的世人來說,仍然還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人類的文明史並沒有很長,但在這個並不長的歷史當中,人類共同地生活在同一涼熱的星球之上,他們時常還要被各種無知和謊言所蒙蔽,他們還將一年又一年地這樣生活下去,他們又將會看到和感受著怎樣荒唐的一個歷史、怎樣荒唐的一個世界?!又或許歷史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將以一個全新的姿態來同人類強硬地對話,人們從此就將會共同迎來和體驗一個、全新且又沒有任何編造和謊言的人類文明史。

 

歐陽軍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於廬陵家中

「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體不得轉載、摘編,教育部門錄爲教材請事先和本人聯繫」